北京曲剧首登蓉城 这样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你看过吗?

2016-10-11 14:08:4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梁庆向宇

老舍的经典文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你可能读过,但是北京曲剧版的《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你看过么?

老舍先生经典作品改编而来的北京曲剧《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来到成都,来到东郊记忆演艺中心与蓉城观众见面。

老舍先生的“成都情结”

虽然北京曲剧对于成都而言还有些陌生,但与北京曲剧渊源极深的老舍先生却曾四次来到成都。前面三次,都是过客,匆匆地来,匆匆地走。第四次,他不仅游览了青城山、都江堰等风景名胜,还在成都呆了将近一个月,走街串巷,访朋寻友,了解了成都的风土人情,见识了一个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的成都。在老舍先生的自传和回忆录中,一直对成都赞不绝口,老舍先生在《我的理想家庭》一文中这样写道:“理想的家庭,顶好是在北平,其次是在成都和青岛,最不济也得在苏州。” 时隔半个世纪,老舍先生以另一种形式,再次来到他魂牵梦萦的成都,为成都观众带来由老舍先生亲自命名的北京曲剧。

北京曲剧的“前世今生”

唯一的剧团,唯一的剧种,通称“天下第一团”,文化部主办过“天下第一团汇演”,北京曲剧名列其中。

决定一个剧种特色的是它的音乐,这个规律在戏曲领域比比皆是。构成北京曲剧的音乐基础,是北方曲艺中的单弦牌子曲,曾在满清贵族中流行,尤其是乾隆皇帝的最爱,北京故宫乾隆花园中的倦勤斋就是乾隆皇帝听曲的所在。演唱者手里要拿一面蒙了蟒皮的八角鼓,击节以伴奏。这原本是专属于皇家和八旗子弟的艺术,八旗子弟拿着八角鼓,象征身份和地位。

今日之北京曲剧的音乐基础,便是数百年间在北京民间流传而生存下来的岔曲音乐。老舍先生有智慧,他说:“北京是曲艺的发祥地,曲艺里数单弦牌子曲最为通俗、最能代表北京的韵味。我看不如拿单弦牌子曲作基调,也就是说,拿拆唱八角鼓做底子,往上头添东西,京韵、梅花、奉调大鼓的音乐都可以加进去,这就是北京的地方戏。咱们中国好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戏,唯独北京没有,干脆,你们就大着点胆子,拿出点气魄来,创出个北京的地方戏,叫‘北京曲剧’!”

北京曲剧团团长孙东兴表示:“北京曲剧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剧种。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北京的曲艺大家经常聚集在一起,演唱一些剧目,老舍先生听说后,主动要求为他们写戏。北京曲剧则是完全在北京形成的,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表演极具北京味道。演员们那一口京腔京韵,演绎的大多是北京城里发生的故事。此后,北京曲剧在逐步向舞台表演艺术过渡时,曾吸收和借鉴戏曲、话剧等形式,作为创造曲剧的基础,并在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的情况下,形成了曲剧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北京曲剧带有浓郁的地域性色彩,因为演员说的话都是北京话,所以哪怕是外省外地的观众,对曲剧版本也不会有语言的障碍。老舍的文学属于京味文化,用北京曲剧演绎,能够更加贴合原著,还原老舍文学本意。”

北京曲剧的纯正京味与老舍文学作品的京味文化结合,是非常和谐的。北京曲剧剧种的名字源自老舍先生,而北京市曲剧团的经典剧目也以改编自老舍的小说或剧本为多,形成了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地方戏剧。另外,唱在艺术表现上能够很好地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其他诸如话剧、电视剧等艺术形式的版本,没有唱段,而北京曲剧的唱段弥补了话剧、电视剧的不足。

经典文学的“全新演绎”

10月27日-10月30日,《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将先后在成都东郊记忆演艺中心上演,其中《骆驼祥子》将在10月27日-10月28日每晚19:30连演两场,而10月29日-10月30日每晚19:30的《四世同堂》则紧随其后。

北京曲剧《骆驼祥子》是北京市曲剧团在2013年创排的由北京京剧院著名剧作家王新纪编剧,原云南省京剧院院长、著名导演张树勇执导的升级版。老舍的儿子舒乙表示,改版后的北京曲剧版《骆驼祥子》是迄今所有改编这部作品的各种演艺形式中,最贴合作品本意的剧目。本剧一亮相,就在观众和专家中引起了轰动,被称之为“颠覆了以往所有的改编”。本剧中的祥子一改以往老实人、可怜人的形象,呈现出他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断堕落的表现。颠覆最大的要数虎妞,她不再是有情有义下嫁给劳动人民的善良妇女,而是被塑造成一个又丑又坏的老女人,然而这种“颠覆”却是与老舍原著最为贴合的版本。在老舍先生笔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祥子,屡屡遭受不幸的祥子,最终出卖了自己的灵魂,这才是最可怕的。同时有着现实意义——除了改变社会的不公,改变贫困人群的生活处境和生活状态,更需要的是改变他们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现场观众均被触动人心的剧情深深打动,有观众称赞其“悲得圆满,美得洗练”,并表示,北京曲剧《骆驼祥子》无愧于经典之作的称号。此外,更有戏剧专家在博客中发布了剧评,称赞道:“北京曲剧《骆驼祥子》构思完整,呈现干净,一度扎实,二度严谨,编导演实力均衡,音乐出色,主题开掘方面超越以往,堪称经典。”

而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北京曲剧《四世同堂》,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故事情节进行重新组合和改造。将原著中三个家庭中重点突出了老派市民祁家、小官僚小汉奸的冠家,并将重墨集中在祁老人、瑞宣、韵梅身上,着力渲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安于小家平和、逆来顺受、彷徨到悲愤、求索、抗争之思想和情感的演变过程;同时保留了原著中那个非常鲜明独特而又富于深意的日本老太太,并让她在剧中不断出现,成为一条既独立又有相互关联的发展线。对北京的市井风情,则是结合剧情需要,随时点染。“老北京人”的豁达、正直、友善、诙谐和那逆来顺受、固守陈规以及自命不凡的人物个性在剧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