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孤》到“团圆”,看现实题材电影的社会价值 

2021-07-15 16:22:1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苏桂明

□吴平

电影是《失孤》,现实是团圆。

公安部7月1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在今年的“团圆行动”技术比对会战当中,会战专班成功找回电影《失孤》的被拐儿童原型郭新振,并抓获了当年拐卖郭新振的犯罪嫌疑人。

上映于2015年的电影《失孤》取材于真实的“打拐”事件,通过一位骑摩托车寻找被拐儿子的痛苦而执拗的父亲,反映了拐卖儿童对家庭造成的难以愈合的创伤。上映首周票房突破1亿元,对于一部非娱乐化的现实题材电影来说,已算不错的成绩。然则它的社会价值更在票房之外。

刘德华曾在接受采访中表示,失孤家庭是隐忍的,沉默的,较少见诸公众视野。他饰演的雷泽宽,沉默寡言,15年来从未放弃寻找儿子,表面看来很不合群,但其实他仗义真诚,也热心帮助与他有类似遭遇的人。通过这部电影,雷泽宽成为众多子女被拐卖的父母的代表,公众在这样一个角色身上,直观感受到失孤家庭的悲戚与挣扎、善良和希望,从而有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宝贝回家”以及由此延伸的儿童关怀等社会服务中。

据了解,公安部“团圆行动”已找回历年失踪被拐儿童2609名,侦破拐卖儿童积案147起。而“雷泽宽”这个角色,使得公众对打拐有了更多关注,有助于凝聚共治力量。

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关注各个阶层各式各样人的命运,回应社会问题,建构主流价值,推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进步,是现实题材电影的魅力和价值所在。现实题材是近年来国产电影的创作重点,涌现出了不少佳作,如《海洋天堂》《我不是药神》《少年的你》等,似乎都找到了一种用商业电影语言与国内观众讨论社会问题的方法,并赢得了观众的肯定。上述影片的成功颇有一些相似之处:聚焦某一个非常具体的社会现象,注意到问题的多层次性、复杂性,力图探索一些解决方式。

比如,要了解孤独症儿童,电影《海洋天堂》是最适合的入门途径之一,其编剧兼导演薛晓璐本人是一位十多年的志愿者,剧情不仅展现了父子情深,更把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心理特点,以及失学、失养的社会问题呈现出来;最后孤独症患儿大福终于在福利院有了寄身之地,但他的幸运能否被复制……这些都让观众有所思有所感。《我不是药神》也将白血病人的用药困境以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影片最后的字幕介绍“政府持续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大批慢粒白血病人陆续得到有效救助”。这部影片和它的观众不自觉地见证了一段公共卫生健康发展的历史。《少年的你》则将校园暴力问题放在家庭教育方式中探讨,最后的普法教育也合情合理,减少了伤痛感而生出力量和希望。

好的作品能消除误解,增进共识,凝聚力量并产生行动力,期待有更多的现实题材的电影佳作、力作,动员更多力量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