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武术奇妙夜 和陈振勇一起读懂中国武术背后的文化基因

2021-08-23 22:05:2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

从历史中走来的中国武术是几千年来中国先民对身体文化的高度凝结,是中国古代体育的典型代表。8月23日晚,成都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央视纪录片《藏着的武林》武学顾问陈振勇教授做客“名人大讲堂”,以《文化自信和中华武术的传承发展》为题,从武术文化的本质、东西方身体技术文化观念的差异比较、武术独有的健康养生理念等几个方面,讲述中国武术文化的智慧以及新时代背景下武术文化传承的现实路径。

据了解,“名人大讲堂”是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四川省图书馆承办的重要文化活动。本次讲座还通过四川在线APP进行网络同步直播。

摄影 陈羽啸

武术是一种身体文化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张亮眼名片,武术源远流长。《峨眉山县志》、《四川武术大全》记载:战国时期,“白猿公”司徒玄空模仿山猿,创编出武术套路“峨眉通臂拳”,并创编了“猿公剑法”。这使得司徒玄空成为有史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

当天现身的陈振勇从历史说起,带领观众在这个秋夜穿越时光,开启武术奇妙夜。他介绍,中国武术源流有序,仅拳理清晰的武术拳种就有129种之多。“为何中国有如此丰富多样的拳种技术?”在陈振勇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身体技术这个问题开始。他解释,人类所有进行的社会活动的身体行为都可以统称为身体技术。武术不过是人类多种身体技术的一种形式。从这个角度讲,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思维方式和外在身体行为的表现形式。

“中华武术对于人的身体技术(包括器械)的全面性和丰富性内容的开创,没有任何一个其他民族可以做到。这也是中华武术为何‘博大’精神的原因之一。”  陈振勇说,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不少武术都可以从生活或者自然中找到原型。举例来说,人们会利用生活空间的器具创造武术,因而有了板凳拳、鞭杆等;也会根据自然仿生,创造出诸如象形拳等套路。

因“地” 而生的武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不仅影响着人,也孕育了多彩纷呈的武术形态。陈振勇提到,在武术上有“南拳北腿”之说,“这是因为北方人身材高大,因而善用腿;南方人身材相对矮小,为了避短,善于用拳,因拳法便会强调下肢的盘稳和上肢手法的多样。

放在川渝来看,尽管两地文脉同根,但在武术上,两地仍各具特色。陈振勇以拳法为例,“四川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的武术拳种在技法特点与风格方面也是有较大差异性的。其中很关键在于地理环境与移民两大因素。”

他介绍,“古蜀”文化和“巴渝”文化的不同,加上秦汉大移民、明清湖广填四川两次大移民,使得两地衍生出各具特色的拳种,比如四川的火龙拳、僧门拳和重庆的余门拳。

其中,陈振勇提到,不少外来拳法进入四川后,也生出了自己的地域特色,使得其招法更适合四川人。根据口述和史料记载,僧门拳或是从少林拳发展过来的。但是进入四川之后,其风格特点都变了,“少林拳刚猛,但僧门拳却少了刚味,其手腕变化灵活,且没有腿法。”

陈振勇还提到,长期以来武术都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这让武术得到不少误解。“我有一位同事,他曾认真地问我,你会不会飞。”

陈振勇笑着解释,飞檐走壁或许只存在于武侠小说中,但“武林大会”却真实存在。在成都,现在还存在着比武擂台赛,与青羊宫庙会、花会并列被称为“老成都三会”的达摩会,就是现在仍在举行的“武林大会”。这项盛会兴起于清朝末年,由当时著名武术家周腾蛟、吴蔚生等人共同发起。每年农历的十月初十,在老成都韦驮堂道观(今文庙后街附近)举行。 虽然曾中断,但在2005年又于成都望江公园恢复,至今仍是武术爱好者们相聚交流的盛会。

武术薪火相承

除了讲述“武林”趣事,陈振勇还现场演绎了《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少林棍法禅宗》《朝鲜势法》等古书中的招法。铁牛耕地势、滴水势、苍龙摆尾势等让观众看得意犹未尽,“为什么叫铁牛耕地?因为它的动作就是模仿耕地而来。”

无疑,武术技术原本是攻防之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终于脱离了“茹毛饮血”时代的原始格斗。历经蛮斗、力斗、智斗,在中华文化浸润下,形成了“技道一体”的文化特色,既保留了“武”之本质,又上升到“文”的高度,既有身心技击技能突破,又具有极高审美情趣。

那武术如何传承?陈振勇提到,除了要建立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还要找到其与现代科学的联系。比如,太极拳的单鞭,它的健身机理一直不为人知。后来研究发现,经络的走向和单鞭动作完全一致,“但具体疗效还需要经过现代科学的论证。”

武术健身未来发展在哪里?他指出,或许体医(卫)结合是一条不错的路径。不过他也强调,体医结合视域下的武术健身应逐步完善并做到“五有” :练习有内容、动作有标准、实施有规范、运动有针对、健康有效果。“只有这样,武术才能真正超越体育的专业范畴,纳入社会公共健康领域的大卫生和大健康的视野。”同时,武术进入小学教育,也将吸引年轻一代了解武术文化。只有为武术文化注入年轻力量,才能让武术文化薪火相传。

在陈振勇看来,传统武术复兴, 中国武术的传承发展,其实质是一个文化自信的问题,应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辩证思维”的土壤根基,“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实现中国武术自身话语体系的建构;才能更好的推进和实现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