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彭学明:希望我发在川报上的《阿克苏三叠》能够点燃读者对远方的向往

2025-10-01 18:26:19来源:苹果红了/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编辑:黄勇

近日,中国作家协会原创联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彭学明创作的作品《阿克苏三叠》,在四川日报(2024年9月13日)《天府周末》“原上草”首发后,被评选为2024全国报纸副刊年度精品(一等),并收入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集萃。


彭学明作品《阿克苏三叠》原载四川日报(2024年9月13日)《天府周末》“原上草”

该作品以“自然的景”“舌尖的食”“远近的事”三个篇章构成,描绘了彭学明心中阿克苏自然风光的壮美、传统美食的独特以及人文故事的精彩,作品于2024年8月26日在《四川日报》刊发,在广大读者中引发热烈反响。同年,征得彭学明同意,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将《阿克苏三叠》创作成广播节目,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持续播发,得到听众高度赞扬和一致好评。9月28日,记者就《阿克苏三叠》创作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等问题对彭学明进行了专访。


新和县唐安西都护府文化园。资料图

记者:您在文中提到“去阿克苏时,正是九月”,九月的阿克苏,除了文中描写的“金碧辉煌”,还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独特之处让您决定为阿克苏创作?

彭学明:我是2023年9月随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授牌活动来到阿克苏,阿克苏带给我的深刻印象太多了,限于篇幅,我没办法面面俱到。比如,位于新和县乌什喀特古城的西域都护府治所,就给我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我在历史书的裙角,曾经无数次地读到西域都护府,却从未真切地触摸过西域都护府。当塔里木盆地的阳光投射到乌什喀特古城时,那黄泥的古墙、黄泥的沙地和黄泥的碉楼、黄泥的烽燧,就像发黄的残卷,浩瀚地铺陈在眼前。我仿佛看到西域都护府的旌旗在丝绸古道上猎猎作响,看到烽燧上的狼烟在腾腾升起,看到班超的战马和长剑在奔腾长啸。这座横亘于塔克拉玛干的军事重镇,既是汉唐王朝经略西域、维护稳定的战略要冲与支点,也是中华文明与欧亚文明连通的纽带,是汉唐留在这里的一枚永恒的青铜印章和泥质芯片。它用两千多年的烽燧为砚台、屯田为宣纸,在龟兹乐舞与楼兰姑娘的歌声中,写下余音缭绕的边塞史诗,描摹粗粝苍凉的西域油画。张骞通西域的丝路雨花,班超“不入虎穴”的铁血孤勇,以及那些罡风拂袖的陶土陶片、沧桑横斜的戍堡残垣,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粟特文书,都拓印着华夏辉煌的足迹,留存着华夏安稳的回声。写阿克苏这片孕育西域文明、连着中华血脉的文化交融之地,不是一两句就可以表达出我的自豪和情感的,得用另一篇长长的文章去书写和倾诉。我之所以在《阿克苏三叠》里,没有写到这个片段,是因为我觉得我还得好好补上这一课,还得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了解这片土地后才能动笔。好的文学作品,不但要对一个地方感受最深、情到深处才能表达自如,还要对一个地方了如指掌、烂熟于心才能表达到位。



阿克苏老街夜市。资料图



阿克苏美食。资料图

记者:文中您用大量笔墨描写了阿克苏自然风光的雄奇壮丽、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以及一些阿克苏的温情故事,请问让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是否给您其他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

彭学明: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天山托木尔景区大峡谷的雄奇壮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另一个是阿克苏老街的人间烟火、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好场景。我已经用了足够的笔墨去状写天山托木尔景区大峡谷了,但哪怕我用一个太平洋的笔墨去书写,也写不尽它的壮美。我那些从心底里像水一样自然而然流出的赞美,无论怎么赞美,还是比喻不出它的美。我这里想补充一下我对阿克苏老街的感受。说实话,当我踏着阿克苏的万家灯火走进阿克苏老街时,阿克苏老街立刻点亮了我心中另外一片万家灯火。几十上百个小吃摊,成千上万的灯火,成千上万的人群,还有成千上万的各种美食,都裹挟着成千上万的腾腾热气、成千上万的腾腾香气和成千上万的腾腾人气,沸沸扬扬、纷纷扬扬、喜气洋洋。我在这里,看到了新疆最真实的人间、最真实的烟火、最真实的市井、最真实的景象,这也是我想要的人间、烟火、市井与景象。我的味蕾,全被这些烟火点燃了,点沸了,恨不得每个摊位前面都坐坐、品品。特别是看到所有的摊位都有各民族兄弟姐妹在那里经营和吆喝时,我更是想一桌一桌地坐下来,与他们攀谈,甚至对饮。我对新疆各民族兄弟姐妹,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看到他们,我就想拥抱,就想攀谈,就想一杯一杯地开怀对饮。交几个新疆朋友,做新疆朋友的兄弟,是我由来已久的一个心愿。我想在阿克苏老街实现这个心愿。可惜,我们去的人多,我没办法立马留下来满足这个心愿,只能把这个心愿带回北京,等待下次。



天山托木尔景区大峡谷。资料图



天山托木尔景区塔村。资料图


沙雅县塔里木河湿地旅游景区。资料图


记者:您的文中写到“有些美,是要等的”,结合您的创作,这里的“等”是否有特殊含义?是否指对阿克苏深层魅力的挖掘需要时间,或是创作本身需要沉淀?

彭学明:是的,不是所有的美能够与你马上遇见,需要等待,需要机会,需要因缘。阿克苏的美就是等了很多年才见到的。我到新疆多次,走过新疆很多地方,却一直没有机会来阿克苏。阿克苏的独库公路、龟兹文化,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一直让我惦念。中国作家协会和新疆文联、作协在阿克苏设立中国作家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给了我遇见阿克苏的机缘。在全国建立一批中国作家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是我倡导和创立的,没想到,得到了全国各地作家协会和党政部门的热烈呼应,阿克苏也呼应热烈。中国作家新时代文学实践点都是要建立在集自然物象、生活景象、时代气象和民族形象之美为一体的地方,阿克苏完全是集这些众美为一体的地方,所以,我们毫不犹豫选择了阿克苏。我也自然有了遇见阿克苏的机会。这是不是等来的?自豪的是,这个等来的机会,是我自己无意创造的。要是我不创立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我什么时候能到阿克苏呢?我要等到什么时候呢?这就应了那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格言。既遗憾,又期待的是,阿克苏的美我还得等。2023年9月去阿克苏时,我患上了感冒和疱疹,后面两天的行程掉队了,只能恋恋不舍地看着同事们走上独库公路、走进库车老城和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但我深知,即便我上次不生病,有幸去了那些地方,阿克苏的美也是看不完的,我也得一等再等,一来再来。阿克苏美太多了,阿克苏美得太丰富了,哪能是几天就能走马观花的?我在等阿克苏和新疆的一场场花开、一种种花事,我要为阿克苏和新疆唱一声声花语、酿一杯杯花蜜。



独库公路铁力买提达坂。资料图



龟兹博物馆。资料图



克孜尔石窟。资料图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资料图

记者:《阿克苏三叠》荣获“2024年度全国报纸副刊年度精品(一等)”,您认为能获得这一荣誉,核心原因是什么?是文字风格、内容深度,还是对阿克苏独特的呈现视角?

彭学明:《阿克苏三叠》首发于《四川日报》,非常感谢评委们的认可和喜爱。文艺作品永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评委们将《阿克苏三叠》一致评为一等奖,肯定是各有各的慧眼,各有各的感受,但不管是怎么样的慧眼和感受,他们对作品的认同和喜爱是共同的。文字的美、内容的深、视角的独特,肯定都在其中。一部好的作品,其美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如果说《阿克苏三叠》的美是丰富的,那是因为阿克苏的美是丰富的。是阿克苏丰富的美,成就了《阿克苏三叠》作品丰富的美。我得感谢阿克苏,而不是阿克苏感谢我。借此机会,我真的感谢阿克苏。一是感谢阿克苏让我感受了如此丰富多彩的美,二是阿克苏如此丰富多彩的美激活和附丽了我文字丰富多彩的美,三是要感谢阿克苏人民对《阿克苏三叠》的厚爱。阿克苏的朋友告诉我,《阿克苏三叠》被广泛传播后,在读者中引发热烈反响,一些舞台表演中也通过朗诵等形式传播该作品,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还将该作品的文字用在MV和专题片中,引发大家的关注。阿克苏人民对《阿克苏三叠》的广为传播,既让我看到了大家对这篇文章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喜爱,也看到了阿克苏人民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当然,当阿克苏人民为自己的家乡骄傲自豪时,我也对阿克苏人民认同和喜欢我所写的文字感到骄傲和自豪。一个作家最大的成功,就是不管他写哪里,哪里的人都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喜爱。一个作家最大的悲哀,就是不管他写哪里,哪里的人都不认同、不喜爱。好作品永远在读者的口中和时间的手中。经过读者和时间层层过滤和代代相续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塔克拉玛干沙漠。资料图



沙雅县塔里木河湿地旅游景区。资料图


记者:您希望读者读完《阿克苏三叠》后,对阿克苏产生怎样的认知或行动(如前往旅游、了解文化历史)?未来是否有计划再次前往阿克苏,创作更多相关作品?

彭学明:我希望《阿克苏三叠》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能够感染更多读者,让读者能够从文字的美看到阿克苏的美。希望我的文字能够点燃读者对阿克苏的向往,能够顺着我文字的韵脚,寻美阿克苏,向美阿克苏,走向阿克苏的诗与远方,那样,我也没有辜负阿克苏人民对我的信任。目前,我正在创作一部关于我家乡湖南湘西的长篇小说,等这部作品完成,我会到新疆来深度体验生活,写一部关于新疆的长篇小说。前面说过,我一直对新疆心怀向往,更是对新疆心怀敬意,我总想为新疆写点什么、做点什么。新疆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像我心里的一个梦,很神秘、很甜蜜、很向往。我这里想跟大家坦白一件事,30多年前,我还没到过新疆的时候,我就梦寐以求地想去新疆,并完全凭自己的想象写了一篇散文《看新疆》,发在我们《湖南文学》的散文专号上,并且是头条!你说,我对新疆有多么向往和多么热爱!所以,《阿克苏三叠》只是我写新疆的起笔,更多的锦绣,还等着我描绘。尽管太多的人书写了新疆,但即便我们把整个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都像墨水一样用干了,也写不尽新疆。新疆在新疆人的眼里心里是一种美,在我们外地人的眼里和心里又是另一种美。美美与共,却美美不同。我相信,每一个人的眼里和心里,都有一个别样美丽、别样诱人的新疆。我会把天山的雪水与雪莲、昆仑的阳光和白云,还有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和塔里木盆地的胡杨,以及新疆的民风民情、前世今生,特别是新疆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举和精神,都以一种壮阔雄浑却又浪漫多情的美丽,呈现给世人。(记者 张路)


彭学明,男,1964年生,中国作家协会原创联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第九届人大代表、全国第十届人大代表。主要代表作有轰动全国、畅销200多万册的长篇纪实散文《娘》和长篇小说《爹》及散文集《我的湘西》《祖先歌舞》和报告文学《人间正是艳阳天》等,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年度好书奖、中国图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广播电视星光奖、《人民文学》奖、郭沫若文学艺术奖等国家大奖,多篇作品被收录进大中学语文教材、中高考试题,并译成英、法、俄、日、阿拉伯、匈牙利、哈萨克、意大利等文字在十多个国家出版。

原标题:《专访彭学明:希望我的文字能够点燃读者对阿克苏的向往》。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