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世运会赛后新闻发布会
四川在线记者 王若晔 唐泽文
2025年的夏天,成都留给全世界令人难忘的世运记忆。成都世运会即将落下帷幕,这场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为成都留下什么?
8月17日上午,成都世运会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成都世运会执委会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许兴国表示,世运会的筹办工作为成都赛事名城的建设起到了非常好的加速作用,充分实现了城市功能品质和经济发展功能以及全民健身服务“三大提升”。
让生活更美好:
成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到3平方米
以筹办世运会为契机,成都的体育基础设施迎来了一次升级。记者从会上获悉,筹办世运会以来,成都建设提升体育公园87个,统筹打造130个“世运空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比2023年增长了15%,位居全国前列。
“2024年,成都被评为了全国唯一的体坛榜样‘年度体育城市’。”许兴国介绍,世运会赛后还有7个临建场馆将继续留用,用于群众体育锻炼。
硬件升级的同时,全民健身的 “软件” 服务也在同步提质。成都将世运项目融入“运动成都·十二月市”品牌活动,在全市100余个镇(街道)、1000余个社区开展了一些世运体验项目,让市民在“家门口”感受世运乐趣。而 “世运项目进校园” 行动更让新兴运动走进青少年生活,腰旗橄榄球、霹雳舞、无人机足球等项目和新兴项目带入课堂,覆盖全市130所学校、超5万名学生。
许兴国介绍,自世运会筹办以来,成都年均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超过5000余场次,市民参与新兴潮流运动项目的占比提升至18%,带动全市体育人口突破了980万人,市民体质总体达标率突破95%,“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正深入人心。
这份 “体育遗产” 的延续还有了更长远的依托。世运会期间,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已与成都体育学院签署备忘录,共同建立体育研究与推广中心,用于推动中国乃至全球非奥运动项目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在全球首次设立的综合性研究中心。
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副主席汤姆·迪伦介绍,这个新中心将把世运会的项目融入成都体育学院的教授课程方向发挥关键作用,以确保2025年成都世运会的成果可以得到延续。
赛事经济加速跑:
1月至7月体育消费同比增长9.6%
8月16日上午,世运掷准飞盘公园在桂溪生态公园东区揭牌——这里既是世运会掷准飞盘项目的举办地,也由此成为世界飞盘运动的永久纪念地和高水平赛事承接地,为 “赛事IP转化” 写下生动注脚。
以此为缩影,成都正推动赛事流量向经济增量的深度转化。“2025年以来,成都举办世运会相关活动达到了1200余场次,国际和全国性体育赛事40余项,吸引观众达到80余万人次。”许兴国介绍,成都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今年1月至7月全市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了492.6亿元,同比增长9.6%。
8月以来,宽窄巷子、太古里、兴隆湖等景点商圈人气爆棚,世运会吉祥物“蜀宝”“锦仔”手办等特许商品成为热销品,在成都看比赛、吃火锅、览非遗、赏美景成为新风尚。
成都世运会美国啦啦操—花球运动员艾莉森·霍夫特和西德尼·马丁在比赛之余游览了成都,“看到了大熊猫、川剧变脸,吃了火锅,还坐船游城,留下感动又深刻的记忆。”
成都世运会即将落幕,更多精彩静待延续。记者从会上获悉,成都正积极筹备2027年世界体育锦标赛、世界体育舞蹈大赛等赛事,申办2026年亚洲大洋洲六人制棍网球锦标赛、2029—2031年射箭世界杯等赛事,持续擦亮世界赛事名城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