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由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全国40家文博机构220件珍品文物(其中一级文物70件、珍贵文物达90%以上),开展以来即成“爆款”:博物馆外排长队,展厅门口排长队,作品前依然排长队,年轻人更成观展主力。川观新闻根据展览单元整理了展出重要文物,让看过或没看过展览的你一览汉字魅力。
流:普润万物,滈汗万方
汉字的发展,推动了书写载体的革新。在对技艺的推敲、对规律的总结、对民生的眷念中,中华民族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与创造伟力。汉唐之际,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发展成熟,纸、墨、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次实现文化信息大批量、高速度复制,带来了人类文明传播的飞跃式发展。
在两宋“文治天下”的理念下,文教经典以印刷品的形式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加深了各阶层之间的文化认同,使中华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同时,凭借造纸术和印刷术,汉字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自由延伸,增进了中华文明的对外交流,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白马作”毛笔(甘肃省博物馆藏)
年代: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简介:“白马作”毛笔笔杆竹制,中空,精细匀正。笔杆中下部阴刻篆体“白马作”3字,“白马”是制作工匠的名字。笔头外覆黄褐色软毛,笔芯及锋用紫黑色硬毛,刚柔并济,富有弹性,适于在简牍上书写。笔杆后端尖头削细,以便于插入发髻。长度约合汉尺一尺,与《论衡》所谓“一尺之笔”相吻合。“白马作”毛笔是汉代毛笔的代表作。
纸本真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年代:唐(公元618—907年)
简介:纸本真言出土时,卷叠于同出的铜臂钏内。所用纸张包含有大麻纤维、苎麻纤维以及竹纤维3种造纸纤维,采用施胶工艺制成。纸本上印有图像,因埋藏时间甚久而漫漶不清,推测应为法器、手印、花蕾、绶带等图案。经咒为楷体汉文书写真言名称和以悉昙体梵文书写真言内容的组合形式。目前纸本上可辨认的真言至少包括《十字佛顶真言》《一字顶轮王真言》《佛眼真言》等17本真言内容。
李翰自注《蒙求》(敦煌研究院藏)
年代:宋(公元960—1279年)
简介:唐代李翰《蒙求》作为古代小学教育阶段的教材,是一部“列古人言行美恶,参之声律,以授幼童”的童蒙教育书籍,在唐代以降,极为盛行且影响深远。敦煌本《蒙求》为存世最早的《蒙求》抄本。本残卷开头17行,为李良荐《蒙求》表。接下来的4行,为李华《<蒙求>序》的部分内容。后为《蒙求》正文并注释,注用双行小字。正文起于“王戎简要,裴楷精通”,讫“鸣鹤日下,士龙云间”。敦煌写本《蒙求》共计3件,分别为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和本件敦煌研究院藏本,3件均为残本,抄写年代均为9、10世纪晚唐五代时期。敦煌本《蒙求》的发现,不但可以复原唐代《蒙求》一书的原貌,而且对考订此书的作者、时代及注文等相关问题提供了帮助,对考察古代蒙书的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西夏文印本《三才杂字》残片(甘肃省博物馆藏)
年代:西夏(公元1038—1227年)
简介:西夏是党项羌族建立的政权。党项羌族早先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日常使用汉字。直至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1036年,大臣野利仁荣受命模仿汉字创西夏文。西夏文又称河西文、蕃文,在西夏王朝统辖的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等地区盛行了约两个世纪。此件残片上的西夏文为楷书,文字工整秀丽,每行有12个字,每两字为一词组,每个词组间有一定的空白间距,两个词组连续成一短句,故又被称为《四言杂字》。该书是通过一个富贵人家子弟从小到老的一生,用通俗易懂讲故事的方法,宣扬西夏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儒家学说、思想,对研究党项人的婚姻习俗也有很大价值。
元刻本《乐府诗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
年代:元(公元1271—1368年)
简介:《乐府诗集》是由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撰的上古至唐、五代的乐府诗歌总集,全书共100卷,以辑录汉魏至唐的乐府诗为主。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元刻本《乐府诗集》残本8册,存24卷(卷17-34,39-44)。此残本曾经数位藏书家收藏,清末藏书家马佳宝康题写跋文一篇。书中钤有马佳宝康、延古堂李氏、李一氓先生藏书印数方,包括“孝劼收藏宋元旧椠”“孝劼所藏书画金石”“堇斋图书”“延古堂李氏珍藏”“成都李氏收藏故籍”“无是楼藏书”等。
《安南志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年代: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
简介:《安南志略》的作者黎崱,原是越南陈朝人,后归化元朝,曾获授官职。黎崱在晚年时,"聊乘暇日,缀葺已,同采摭历代国史、交趾图经,杂及方今混一典故",写成《安南志略》。该书是现存较早的一部越南历史典籍,以汉文编撰,内容包括越南古代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
《日本书纪》(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年代:日本明治三年(公元1870年)
简介:《日本书纪》是日本留传最早的正史、六国史之首,原名《日本纪》。与《古事记》合称为“记纪”。全书用汉字和万叶假名写成,采用编年体,共30卷,另有系谱一卷。
长:华夏之魂,芳华永驻
在漫长的岁月里,汉字不仅描绘了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卷,更体现着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哲学思想、审美体系、才情气质,也彰显着每个时代独特的精神气象。从颜真卿笔锋雄健、刻家门风骨,到右军共太白豪情、慰翰墨长存,尊仁重礼、敬道穆义、家国一体观念,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中。
宋元明时期,中国文人群体精神崛起。他们怀抱理想,修身致知,以笔为犁,以纸为田,耕心不辍,“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对他们而言,汉字的书写不仅是技巧的打磨,更是人格的修炼,时代的担当。这些优美的文字及其所表达的人文精神,是经过历史洗礼的中华文明的永恒坐标,是光阴流转、岁月积淀的华夏民族之魂。
肃府本《淳化阁帖》(甘肃省博物馆藏)
年代:明(公元1368—1644年)
简介:《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书艺法帖,集宋代以前书法精品之大成,堪称我国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赵炅命翰林侍书王著将内府所藏历代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名《淳化阁帖》。《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1000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最终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开启了官刻丛帖之端,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肃府本《淳化阁帖》是朱元璋第十四子朱瑛肃王府宋初拓印本《淳化阁帖》的铜磐石草刻。始刻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历时7载,完成两面刻文的帖石共144块。此次展出的两块刻石有张芝的《秋凉平善帖》、崔瑗的《贤女帖》、钟繇的《宣誓表》和褚遂良的《潭府帖》等。
赵佶行书《方丘勅卷》(辽宁省博物馆藏)
年代:宋(公元960—1279年)
简介:宋徽宗将要祭地于方丘时的宿斋之夜,六宫妃嫔依照郊祀惯例,奉表问候他的起居及方丘礼成。徽宗按惯例颁敕宣答,并分别有所赏赐,“以示眷怀”之意。此卷《方丘勅卷》,即为宋徽宗的宣答敕书。宋徽宗以独创的楷书瘦金体闻名,其行书草书作品极为罕见,此敕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赵孟頫章草书《急就章》册(上海博物馆藏)
年代:元(公元1271—1368年)
简介:《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西汉元帝命令黄门令史游为儿童编写的识字课本。《急就篇》通过不同的汉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韵文,内容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官等方面,如同小百科全书。此临本用笔精到、结体缜密、沉稳峻淳、开合有度,具赵孟頫章草古质之风,亦可见其用功之深。章草从秦代草隶中演化而来,赵孟頫此章草与汉简中章草的笔法有所不同,显然是具有创意的。
米芾行书《方圆庵记》册(上海博物馆藏)
年代:宋(公元960—1279年)
简介:米芾行书《方圆庵记》原碑已佚,此册经明代沈周鉴藏,为宋拓孤本。方圆庵是北宋杭州南山寿圣院内的僧庵,方址圆顶。《方圆庵记》书于元丰六年(1083年),是米芾早期“集古字”的佳作。此作多法《圣教序》,结构严谨,灵动自然,笔法方圆兼备,疏密有致,章法自然统一,气韵连贯。
祝允明草书《岳阳楼记》(湖南博物院藏)
年代:明(公元1368—1644年)
简介:祝允明(公元1460—1526年),字希哲。因多生一指,自号枝指山人、枝山等,故人称祝枝山,与文徵明、陈淳、王宠号称书坛“吴中四名家”。《岳阳楼记》为北宋范仲淹名篇,全篇体现出儒家士大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祝允明此作下笔果敢苍劲,运笔豪放狂纵,行笔沉着痛快,书势恣意纵横而法度严谨,通篇墨气淋漓、一气呵成,可见书写时充满激情。
黄庭坚楷书《狄梁公碑》册(上海博物馆藏)
年代:明(公元1368―1644年)
简介:狄梁公,即唐代名臣狄仁杰,以不畏权势著称,唐睿宗时追封为梁国公。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贬谪途中拜祭狄梁公祠,感其忠孝,写下《唐狄梁公碑》,歌颂狄仁杰的伟大功绩,表达自己愿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对狄仁杰亦极为敬佩,书写了范仲淹所撰碑文。因此,此碑集合了“狄公事,范公文,黄公书”三绝。
辛弃疾行楷书《去国帖》(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宋(公元960—1279年)
简介:此帖是《宋人手简册》中的一页,内容为酬应类。文中“秋初去国……日从事于兵车羽檄间”,是指辛弃疾平“茶寇”赖文政事。《宋史·孝宗本纪》记载:“淳熙二年六月,以仓部郎中辛弃疾为江西提刑,节制诸军讨捕茶寇。”另据《宋会要》记载:“淳熙二年闰九月二十四日,上谓辅臣曰:江西茶寇已剿除尽……辛弃疾已有成功,当议优与职名,以示激劝。”辛弃疾平茶寇后,诏江西提刑除秘阁修撰,故此帖当书于淳熙二年十月间,辛弃疾时年36岁。此帖书法中锋用笔,点画尽合法度,书写流畅自如,浑厚沉婉,笔意略显苏黄遗规。虽无豪纵恣肆之态,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气,为辛弃疾仅见的墨迹珍品。
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整理 图据成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