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人宋文庭:斫琴如同酿酒,要放在那里等|人境·达人

2023-06-19 17:34:0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人物名片

宋文庭,四川绵阳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四川省川派古琴学会副会长,四川省蜀派古琴艺术中心副主任。少时起随曾成伟、俞伯荪二位大家习琴,近二十年操缦不辍,并得海内诸名家指点。斫琴已逾十载。致力于古琴艺术的琴学研究、琴器制作、琴艺传承,成功组织了“泠泠七弦上”等多场音乐会。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其制作技艺与之相伴相生,被赋予了一个古雅的名字:斫琴。经过一代代琴人的传承和总结,斫琴成为一门融音乐、造型、漆艺等于一体,具有独特艺术和审美价值的工艺。


宋文庭弹奏古琴      

近日,“千年古韵 匠心独具——当代名家斫琴展”在四川省沫若艺术院举行,展出元代、明代古琴2把和当代全国名家斫琴21把。其中,由蜀中琴人宋文庭斫制的一把连珠式、一把仲尼式古琴引人注目。

出生于1986年的宋文庭,学琴20年,斫琴也已超过10年。“前十年弹琴,因为弹琴达到一定水平后,你才可以理解到底琴做成什么样是好的。然后又花了十年时间上手去做,到今天我才觉得比较满意。”


宋文庭近照      

一把古琴的诞生:槽腹最关键,漆艺最费时

6月14日上午,在位于成都宽窄巷子附近的一间琴社,宋文庭抱出几把处于不同斫制阶段的古琴,向记者细致讲解古琴斫制的基本流程。


宋文庭弹奏古琴      

据他介绍,古琴琴体原材料的选择比较讲究,通常采用一些符合乐器声学特性的木料,例如桐木和杉木。桐木具有“轻、松、脆、滑”的特点,可以比较有效地震动,敲击时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容易被琴弦激发。此外,中国古代有“凤栖于桐”之说,桐木的纹理比较直,象征了人的正直,因此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宋文庭斫制的古琴      

不过,并非所有的桐木或杉木都适合用于斫琴,宋文庭说,通常会选用从老屋房梁拆下来的上百年历史的木料。这并非刻意“剑走偏锋”,而是这样的木料水汽散失得比较充分,木材的状况比较稳定,斫制过程中不会过多地变形。

按照琴形将木料切割完成后,再用刨子把琴面的弧度推出来。中国古人讲究“天圆地方”,反映在古琴形制上,就是以面板为“圆”、底板为“方”。


正在斫制的古琴      

接下来,便是古琴斫制中最关键的一步:开挖槽腹。所谓槽腹,就是古琴面板下方的空腔,即古琴的共鸣箱,它的形状直接决定了成琴的声音质量。

“用一把小铲子,一点一点地细致调整,还要随时上弦调试,判断声音状态。”宋文庭说,每一块木料,其重量、纤维密度、弹性系数等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时候怎么调整都不满意,可能会花上半个月、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待到面板与梓木制作的底板“合板”,装上承露、岳山、冠角、龙龈等古琴配件之后,下一步便是古琴斫制中最漫长的漆艺环节。“斫琴技艺综合了音乐、造型、漆艺等多个艺术门类,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漆器。”宋文庭说。

首先,用大漆将麻布贴在琴体上,防止其开裂变形,“基本上要等一个月才能完全干透”。随后的灰胎工艺,要将鹿角灰与大漆拌合,刮在琴体上,待其干燥之后打磨。“总的来说要上5到6层,从最粗的60目到80目颗粒大小,一直要上到200目,越上越细,最后累积成1.5毫米到2毫米的厚度。”宋文庭说。

这一过程往往耗时一年多。琴体达到比较细腻光滑的程度后,在其上涂上纯大漆,打磨、推光形成古琴表面细腻坚实的漆面,再安装雁足、琴弦等剩余配件,一把古琴就完成了。

“好一点的琴,制作周期基本是两年半以上。因为中间有很多步骤就像酿酒一样,你要放在那里,等它去酝酿状态。”宋文庭说。

一位琴人的沉淀:“废琴”上百张,“做成”仅50多张

宋文庭对古琴的认识,最初来自金庸小说《笑傲江湖》及同名电视剧。在书中和剧中,令狐冲与任盈盈,刘正风和曲洋,都有与古琴相关的故事情节。


宋文庭斫制的古琴      

当时宋文庭15岁,他这才注意到,日常接触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居然有那么多古琴的意象。比如岳飞的词作《小重山》,就有“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刘禹锡的《陋室铭》,则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兴趣的驱动下,宋文庭开始跟随川派古琴名家曾成伟、俞伯荪学琴。本科期间,他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业余时间不在老师处学琴,就是跟琴友们相互切磋。也就是在曾成伟那里,他第一次见识到斫琴这门技艺。


宋文庭正在斫制古琴      

与其他古琴流派不同,川派古琴从创始之初,就有弹奏者亲自斫琴的传统,宋文庭作为川派古琴第七代传人,自然也不甘人后。宋文庭在老家绵阳找了个农家小院作为斫琴“作坊”,每周只要有空,就抽出两天时间专门前去斫琴。然而,等他花了两三年时间做出第一把琴,却发现“不够好听”,连自己都不愿意弹。

十多年过去,农家小院里已有上百把废琴,他自认为“做成”的琴却只有50多把。宋文庭曾听一位专家讲,斫琴技艺的成熟,基本以十年为一个周期,他对此深以为然。“我觉得我也是这样的,刚好快到十年的时候,才有一个非常满意的突破,才觉得很多东西积累到了,把有些东西理解了。”

宋文庭学琴之初,古琴在成都还相当小众,如今这里教习古琴的人数已在国内名列前茅。“跟其他很多乐器比起来,古琴有一个‘非专业’的传统,很多名家都不是出身于音乐院校。比如川派古琴名家喻绍泽,民国时期就是一名英语老师。”

他也一直是这一传统的践行者。工作之余,他更多地与琴为伴,例如与专家学者合作,开展琴史、古琴美学方面的研究;进学校、上电视节目,进行古琴艺术的传播和推广;最后就是坚持斫琴,从侧面加深对古琴演奏和古琴文化的理解。

“斫琴维持了一种手工的传统,尤其是挖槽腹、合板、上灰胎、做漆,这些都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宋文庭说,在中国人的理解里,古琴是可以流传上千年的,距今1400年的唐琴“九霄环佩”,今天还能拿出来弹奏,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斫琴一定要耐得住性子,每一步工序都把时间做够。”

    编辑推荐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