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成博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成都博物馆举行。现场揭晓我国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报送的“多学科研究与保护 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项目成功入选。
活动现场。(国家文物局供图)
201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系统开启祭祀区域考古勘探工作。祭祀区考古始终秉持“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理念,利用现代科技高效实现了“考古中国项目”的共享、共用、共研、共育的目标。阶段成果为进一步揭示古蜀文明面貌,构建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发展脉络,为科学评价三星堆文化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以及世界文明中的历史定位提供了新的实证。
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现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记者了解到,此次考古发掘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全国50余家单位共同开展了考古发掘与多学科联合攻关,初步摸清了祭祀区的分布范围和内部布局;出土编号文物15000余件,掌握了祭祀坑的年代为商末周初。
本次发掘还构建了“决策管理、预防性保护、应急保护、安全防护”为一体的现场保护体系。建立装配式多功能考古舱,实现了理念创新与保护技术突破,在全行业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完成了4500余件出土器物和600余根(残段)象牙的现场保护及土遗址应急保护,初步形成了各类出土文物保存状况的监测体系。
此外,全国21家单位的100余位研究人员还参加了20多个方向的多学科研究,确认了30余件器物上有丝绸遗迹,并利用锶同位素和碳、氧同位素分析方法基本掌握了祭祀坑出土象牙的来源。在文物保护修复和全景展示传播方面,三星堆也进行了有益尝试,最终令考古发掘受到全国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