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四川的文化多样性非常突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登记项目达到8098项,目前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8项,国家级名录项目15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32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72人,位居全国前列,并实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县(市、区)全覆盖。
在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既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居民的安逸风尚,也有盆周山地人们不畏艰辛的乐观豁达,更有西部藏羌彝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的缤纷多彩。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经过社会的急剧变化,大部分人将其定义为代表过去的文化,对其逐渐退出当代生活习以为常。多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借助大众媒介,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回人民生活。
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非遗里的中国(四川篇)》,对四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新的阐释,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影片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呈现出与当代人日常生活交融的特点。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很大一部分和当代社会的契合度高,一直被人们广泛认同和实践。如川菜、川茶、川酒、节日、民俗、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节目采用场景营造、沉浸式体验的表现方式,全方位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普通民众生活的联系,让观众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如此丰富多样,正如其千百年来一直发挥着改善人民生活、形成文化认同的作用那样,今天仍带给人们足够多的获得感。
其次,影片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根基性知识和精神价值在当代的表现,呈现出四川文化的稳定传承和当代发展。在影片中,自贡井盐的深钻汲制技艺,是现代钻井技术的源头。过去手艺人为每家编制竹篮竹筐的手艺,现在编制了形态各异的竹编艺术品。过去在深山修炼的峨眉派武术高手,今天在互联网上一展雄风。川式酱油的醇香,可以与冰激凌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链接了过去、现在与未来,作为中华文明基因的特色跃然而出。
最后,影片极大地关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人,呈现了四川人不畏艰险、包容自信、乐观豁达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巧手绣天工的蜀绣绣娘,还是为一樽美酒日夜守候的酿酒师傅,无论是年过半百依然心无旁骛为大众祈福的释比,还是正值豆蔻年华流连舞台的川剧小花,他们的精益求精,是四川非遗生命力的来源。
影片通过四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了四川文化、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