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来了 作家会消失吗?|天府周末·AI来了 文艺何为①

2023-06-08 17:19:4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向华

编者按

AI(人工智能)产品的横空出世,让人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变革的新机遇,也促使人类对科技带来的挑战进行反思。在内容生产领域,很多人都在关心:文学创作、文艺评论、音乐美术等是否会被AI替代?对文学、艺术而言,AI究竟是新的思路、灵感还是冲击?当文学、艺术进入AI时代,可能会迎来哪些改变?面对AI的无穷生发,我们如何高扬起属于人类的创造?针对这一热点话题,《天府周末》即日起推出“AI来了 文艺何为”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5月16日,在《收获》杂志65周年庆典上,莫言为余华颁奖。莫言说:“我给他颁奖,按惯例要写颁奖语,写了几天没写出来,我就找博士生让ChatGPT写,输入几个关键词:活着、文城……结果瞬间出来篇莎士比亚风格的1000多字的颁奖词。”之后,“莫言用ChatGPT给余华写颁奖词”迅速登上热搜,引起极大关注。

ChatGPT,这个于2022年11月横空出世的名词,刷爆网络。这是一款由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发布的基于大模型技术实现的通用聊天机器人,能够用英文、中文与用户丝滑地聊天,还能完成写诗、写代码、写发言稿、写论文、写剧本等任务。其“代劳”的范围之广,足以成为人们迫不及待“上手”的理由。紧随其后,国内AI大模型赛道也愈来愈热。目前百度、字节跳动、阿里巴巴、华为……先后宣布了相关产品。3月16日,百度发布了AI大模型“文心一言”,成为热议话题;日前,华为公司传出消息,一款直接对标ChatGPT的多模态千亿级大模型产品,名为“盘古Chat”,将于7月7日对外发布并进行内测。

不过,AI大模型的到来,让人们在一番狂欢之后,也开始有了警觉和担忧。不少行业,尤其是文学界,被认为是AI最能轻松攻陷的阵地。而这大半年来,围绕AI能代替传统的写作吗、AI会让作家消失吗、AI可以写出经典的著作吗等诸多问题,在文学界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议。而另一边,AI一次次在染指文学的边缘疯狂地试探。

疯狂试水文学创作

AI已成高效“作家”?

其实在莫言之前,刘慈欣作客东方甄选直播间,与俞敏洪和董玉辉对谈。他很坦然地透露,自己在参加科幻大会时,有一两篇稿子,都是他用ChatGPT写出来的,因为他太忙了,实在没有时间。至于稿子的质量,刘慈欣觉得“挺好”。看来,ChatGPT成稿,已然不是传说和新鲜事:今年2月,韩国推出世界上首本由ChatGPT撰写、AI翻译校对的图书《找到人生目标的45种方法》,整本书的写作和翻译仅仅用了9个小时;在美国,一位推销员仅花了几个小时,就用ChatGPT写出了一本30页带插图的儿童电子书,成功上架亚马逊kindle商店进行销售。

再回到中国。AI与图书的交缠,早就在ChatGPT之前发生过。2017年,智能机器人小冰“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机器人撰写的诗集。2019年封面传媒智能机器人小封的诗集《万物都相爱》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受到国内众多诗评家评论关注。201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曾推出一本由莫言亲笔题写书名的《将逝之诗》,宫梓铭、赵文瑞、李天翼三位17岁左右的高二少年,在繁重的学习备考之余,借助翻译软件,创作了这部诗集。百度百科作此注解:一部机器塑造“骨架”、人类赋予“灵魂”的“文幻类”作品;一次00后年轻人“逆文学”实验成果;一个开放式持续创作的出版创新试水。

今年3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可以文化推出了法国当代科幻作家罗曼·吕卡佐斩获法国幻想文学大奖的长篇科幻作品《拉丁姆》。这部作品与AI最大的关联,是它的封面——由AI绘制而成,是国内首部由AI辅助封面设计的书籍。

如果说《将逝之诗》《拉丁姆》“浅尝”了人工智能带来的惊喜,那么,今年5月,电子工业出版社则是把ChatGPT用到了极致。该社推出的图书《人人都能玩赚ChatGPT》,从提出选题到下印只用了28天。这个速度,在传统出版业堪称神话,而创造这个神话其实很简单,因为这本书的大部分框架结构和章节内容全部由ChatGPT完成,就连封面设计和营销方案,都是在与ChatGPT进行对话后,照章完成。

文学界热议不断

坦然接受,无惧未来

当幻想照进现实,带来的可能有惊喜也有恐慌。从ChatGPT诞生到进化至今,从它“语无伦次”到成书出版,国内文学界从未停止过思考。在多场文学交流活动上,AI被频频提及,作家、评论家和文学从业者们,坦然接受,无惧未来。

3月26日,“现实与传奇:王安忆余华对谈”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余华与王安忆两位作家,不可避免地被问到如何看待ChatGPT这类超级AI。“到现在为止,对于ChatGPT,我认为它起码不会对我和王安忆构成威胁。”余华很笃定,他认为ChatGPT写出来的,虽然完美,但是平庸,没有个性,没有创造性,“在文学作品中,最伟大的作家都具有优点与缺点,但ChatGPT把缺点筛掉了,那优点也就不存在了。”余华以自己的创作为例,直言人脑总是要犯错的,但这正是人脑的可贵之处,不按常理出牌。

而就在此前一天花城文学院在广州的系列活动上,ChatGPT引发热议。作家麦家在肯定自己的创作不会被ChatGPT影响的同时,更呼吁所有文学从业者不要惧怕它。“原创的东西是淘汰不了的,ChatGPT永远不会原创。”麦家认为,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文学,人类可能到今天已经成为ChatGPT了,“文学有‘无用之用’,要永远相信文学的力量。原创是文学的生命,那种‘感时花溅泪’的独特魅力是ChatGPT所不能取代的。”

同样,评论家陈晓明也认为,ChatGPT这类超级AI写不出人类的个人风格和见解,除了能通过抓取关键词,快速地产出一篇文章,但它无法凝聚人类的情感和态度,“我们阅读不仅是在感受文字本身,更是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态度,它们是我们作为人类存在的质感、质地的表现。所以我相信人类的书写是永恒的,它和智能机器人写作可以并存,但永远不会被替代。”

4月14日,四川泸州。贾平凹、舒婷、徐则臣、陈涛、盛可以、马嘶、秦立彦等作家在此展开了一场文学座谈,也谈到了ChatGPT对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作家们无一例外都表示,ChatGPT对一般性意义写作的确会带来冲击,但对原创性的文学书写,要想替代,还很难。

未来应对

坚持用原创抵御无限未知

《流浪地球2》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moss,发展出自我意识并制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危机。而像这样的数字生命与人类文明的较量,已经从银幕来到了现实,目前,它可能还很“弱”,但未来呢?

中国科幻大会上,刘慈欣语出惊人,在谈到人工智能会给科幻创作带来哪些变化时,他坦言:“早晚会有一天,人工智能可以代替科幻作家或其他作家。”他甚至指出,人们常说人工智能没有人的灵魂、人的感受,这不过是一个自我安慰。人自己的灵魂、感受,也是很多神经元细胞连接成复杂系统后涌现出来的。“即使未来科幻作家不会彻底消失,但也会沦为非主流。”对此,刘慈欣给出的建议是,人类要掌握先进的AI生产力工具,要通过AI提高势能、拓展意识边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更新认知、拥抱新技术!”

技术终究是技术,以人脑驾驭AI,人造的AI终将由人来解决所面临问题——为了这样的未来,当下能做的,唯有不断升级我们的大脑,积极学习运用层出不穷的技术,当人工智能的挑战真正到来之时,我们有足以应战的智慧与能量。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真正无畏的人并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勇敢地面对恐惧。这样的勇气,文学界正在努力构建。他们积极面对,冷静思考,从自身出发,坚持用原创抵御无限未知。

近半年来,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出席多个文学活动中,都被问及或主动谈及ChatGPT这类超级AI对文学创作带来的巨大影响,李敬泽始终强调自己的观点:“人工智能时代给予我们特殊考验和挑战,我们要在这种考验和挑战中去证明文学的力量、人的力量、创造的力量。”

名家谈


李敬泽:“作者”的头衔只配人类拥有


李敬泽      


今年3月,记者曾在北京与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就ChatGPT这类超级AI进行过一次深入的探讨。他认为,ChatGPT对有些作家而言,确实是一个坏消息,因为,有些文学中的陈词滥调,千篇一律的东西,将在ChatGPT这类超级AI面前无处遁形。毕竟,AI储备的海量信息和学习模仿能力,大大超过人类。“我们正进入一个超级人工智能、大预言模型盛行的时代,写作的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写作者正面临一个强大的竞争者。这个竞争者可以吐咽世界上所有的语料,然后以一个神经网络的方式,去处理这种材料。它们已经具有一个能力:任何话题、情景,它们似乎都能够越来越敏锐、精确地去猜到。也就是说,当我们人类说了上句话之后,将要说下一句话,最可能说的下一句话是什么,它都能猜到。我们讲了故事的开头之后,接下来最可能展开的是什么样子,它也续写得不错。”

即便ChatGPT当下的写作,被批空洞无灵魂,但李敬泽直言:“千万不要低估它!它做得不够好,只是它还没学到位,而它会学到位的。”ChatGPT,被李敬泽视为一个全新的对手,这个对手不再是同样人类的作家、诗人,而是超级AI。“所以,我们必须得思考,怎么才能胜它一筹?怎么才能在创作中体现只有人能掌握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回归作家的‘作’,重新思考什么是创作?什么是艺术?如何捍卫人类创造力的尊严、能力和荣誉?”李敬泽一直在思考,作为人类写作者,应该做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未来的写作更应该有力地回到人自己,回到我们的身体,回到我们活生生的身体,回到我们与这个世界,与他人的活生生的行动的连接和关系中。”具体而言,他觉得能拯救作家不至于变成在ChatGPT这类超级AI面前处于低智的手段,就是保持文学创作的“生命力”。李敬泽说:“ChatGPT编情节的能力,一定会胜过我们的,但情节并不是一部作品、一部小说的关键。《包法利夫人》《理智与情感》这样的经典,它们的生命绝不仅仅是故事的情节,而是那些饱满的、丰富的细节,那些饱含着个人的发现、个人的建构,高度个人化的东西。”李敬泽坦言,就算这个本事最终也被ChatGPT这类超级AI拿去,但它也不会掌握普鲁斯特描写玛德莱娜小蛋糕的气味的能力。

所以,对于人类的写作,李敬泽仍充满信心。“在面对一个无限强大的无限生成的强大写作对手,我们人类还是有超级AI所不能抵达的地方。比如,超级AI的确可以处理所有的材料,但是,它依旧是封闭在一个语言世界里,它不向户外的阳光打开,也不向我们身体感受到的疼痛、快乐,以及难以言表的,复杂的、未经命名的经验打开。”李敬泽坚信,“作者”两个字只有人类配拥有,“我希望5年后、10年后,面对ChatGPT,无愧地说我依然是个创造者,依然是个作者。”

阿来:我们的创作一定要“出机意料”


阿来      


ChatGPT的消息刷屏的时候,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阿来的第一反应是,网络文学将会受到冲击。“那样的类型文学,存在一定的套路,那要掌握这个套路,对ChatGPT来说,轻而易举。”阿来直言,千万不要低估ChatGPT这类超级AI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速度,“我们一辈子才读多少本书,而它能读多少本?这就是算力的问题了,算力被誉为人工智能‘发动机’,以ChatGPT为例,历经GPT-1、GPT-2、GPT-3三次迭代,参数量从1.17亿增至1750亿,预训练数据量从5GB增至45TB,这个数据相当于整个维基百科英文版的160倍!”阿来表示,就这一点,人类就无法与之抗衡,“你说你通晓全中国、全世界的知识,它呢?通晓全宇宙,这个怎么比?”

至于写作的质量,阿来透露他也曾与一个人工智能行业的专家进行过交流,对方说,能写到一个什么程度,其实是可以预见的,比如40分、50分,即使达到80分也没有什么难度,阿来震惊了,“说实话,我自己写自己的文章都不一定能达到80分,忽上忽下,但ChatGPT就可以横在那个标准,它是稳定的。今后我们的对手根本不是其他作家,那就是机器,就是人工智能,它掌握平均经验的能力太强了。”

那么,面对如此“劲敌”,人类应该怎么办?

阿来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不是去担忧ChatGPT这类超级AI会对我们怎么样,会让我们失去什么,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如何去驾驭AI?我们人类还能有怎样的创造?“ChatGPT由人创造,那么最好的走向,是为人所用,它应该是解放人类的一种技术,比如,它把人从一些工作和事务中解放出来,然后人去从事一些更高智力的活动和创造,而不是眼睁睁地被替代。如果一旦你觉得有了它,你什么都可以不做了,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以写作为例,阿来认为,从今以后那些写陈词滥调的就不要来了,一定得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个性,不要重复,不要模仿,不要跟风,“现在我们说‘出人意料’,以后,就得写出‘出机意料’的文章,你自己的大脑不断更新,不断迭代,那ChatGPT就是8.0时代来了,它也写不过我们。”

徐则臣:文学需要神来之笔


徐则臣      


对于ChatGPT这类超级AI在文学创作上的各种话题,《人民文学》副主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一直在关注。ChatGPT这类超级AI的快速成长,令他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强大能量,“它的数据库正在不断拓展,学习能力也越来愈强,等到一定程度,它会写出越来越多令人满意的文艺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从事文学写作是高危职业。”

但同时,徐则臣坚信,真正的文学不会因此被替代,因为机器就是机器,它没有人的思想、个性,更缺乏一种匠人精神,“数据库再大,只要机器人不是人,就一定有‘人能做到、它做不到’的事情。比如那种跟手作相关的、带有肌肤毛茸茸的生命的感觉,是它所没有的。机器按照程序来完全执行正确的语言,它缺少那一种踉踉跄跄的、突然的、非常偶然性的东西。文学需要偶然性,需要旁逸斜出,需要神来之笔。”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