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 文|图
6月6日,2023中国电视剧编剧行业峰会(以下简称峰会)在厦门举行。作为首届中国电视剧大会的活动之一,此次峰会多维度聚焦编剧行业,围绕如何对文学故事进行影视化语言创作,又如何为市场和观众打造优秀文艺影视作品展开讨论分享。
观众的独立性与差异化愈发凸显
各类题材都有受众
“这些年我经常会被身边的朋友问到,平台需要什么样的题材?什么题材是平台现在最稀缺的?”当天峰会上,爱奇艺副总裁、影视文学研发中心总经理张恒开讲不久,就抛出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在他看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渠道日渐增多,互联网用户越来越倾向于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随时随地获取他们喜欢的内容。因此,作为平台,需要关注各种类型的内容,并在各种类型的故事中加强深度和创新。张恒注意到,互联网让内容的长尾效应十分明显,任何小众的题材一旦被发现、被喜欢,会形成不可低估的细水长流的力量。
他以爱奇艺为例,从播出实践来看,爱奇艺每一年的爆款题材,都是在不断突破、不断出新,“目前还未出现过上一年的爆款题材,在第二年依旧成为爆款的现象。今年可能是悬疑烧脑,明年可能是谈情说爱,后年可能是都市话题、还有可能会是科幻、历史题材。”
从观众心理来看,观众追求“新鲜感”, 喜欢寻求丰富多彩的故事和创意。这些变化要求创作者在内容制作上,对市场保有敏锐的嗅觉,对优质内容的拓展和升级上下足心思,去打破题材及类型的界限。
另外,他提醒,当前观众的独立性与差异化特征愈发凸显,主旋律、古装、甜宠、现实等各类题材百花齐放,都有相应的市场和受众。从这个角度出发,他认为,创作者不必去追逐题材风向,只要是好故事,就能够被对应受众群体精准地看到,因此创作者可以充分地挖掘自己表达欲和创作欲,“希望从你们笔下,看到有对人情的体察,有对现实的拷问,有对人性的反思,最后再以人情温暖为基底,展现一个鲜活又具备时代气息的中国百姓故事。”
好的剧本需要文学性
对于编剧来说,如何将好的文学作品改编成优秀的影视剧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峰会上,中广联合会电视剧编剧委员会理事、著名编剧王小枪以《从小说到剧本》来剖析了文学和剧作的关系。
王小枪回忆,很多年前,他曾与写《奋斗》的编剧石康有一段对话,“我问他,像我们这些没有在专业院校的戏文系读过书的人该怎么办?因为不懂如何写好剧本的结构。”石康当时回复,结构这个事情就是熟能生巧,只要坚持写下去,迟早会懂。在石康看来,编剧最需要的是文学性,并解释从写小说转过来学习写剧本的人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利用和依靠在写小说时掌握的塑造人物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文学性。
多年后,王小枪对于这种文学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认为,创作就像骑马。“写小说的作者是马背上的人,自由度很高。写剧本的时候作者是那匹马,做不到信马由缰,两侧都有边界,只能尽可能跑得更远一点。”他解释,从手法上看,小说和戏剧的创作也不一样,前者相对更个人化,可以用一万字去描写一朵花。后者本质上是团体协作,毕竟编剧不是一个个体,而是需要和很多人去合作,达成一件事情。
他回忆,自己刚刚入行的时候曾经听人说过一句话,大意为从作家到编剧,从文学到剧本,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它就行了。不过他也感慨,这并不是见容易事,“捅这层窗户纸我用了至少十年,这张纸太厚了”。虽然到今天,王小枪也说不清楚是怎么捅破的,但是他认为自己写小说的经历,以及文学性在里面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王小枪曾经读过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剧本《冬日之光》,他发现这个剧本的很多描写和小说是无差别的,“我个人坚信这种充满文学性的表达,是可以帮助导演,帮助演员,帮助表演的。”
《对手》《县委大院》《功勋》之《无名英雄于敏》是王小枪最近五年内写过的三个剧本,题材各不相同。他坦言,自己希望在不同类型的故事里,尝试一些之前没有创作过的“新东西”,比如新视角、新元素,或者是新的人物。他以《功勋》举例。在接到题目的时候,他在想,怎么让英雄在这么短的篇幅内和观众共情。整个创作过程很艰难,直到“参透”人物那一天的到来,他恍然大悟,于敏和其他功勋人物的区别在于他没有对手,他的对手就是自己。于敏的工作在现在看来是非常枯燥的,他只能重复上千次验算。这种就像剧组有时候说,编剧的工作后边有几百个人在等着你,等着编剧在出剧本。当初的于敏先生,全中国都在等着他,几千个工作人员都在等着他验算。
后来,王小枪把于敏当成一个编剧,屡屡改稿,屡败屡战。当他终于获得理论突破的瞬间,王小枪发现自己和于敏实现跨时空共情。“它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这个人物背后无数情节的大门。”在王小枪看来,这种共情或许和自己写小说的经历有关系,也是文学性的一个形式。
在分享最后,王小枪提到,任何一部好的作品关键是具有生动有魅力的人物,如果一部作品里面有四个以上光彩夺目的人物,这个作品就会有生命力。编剧自己,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物,真正有力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