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志强:城市里考古,发现“成都通史”|人境·聚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23-06-05 16:59:4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向华

人物名片


左志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2010年,进入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先后参与或主持宝墩遗址、十二桥遗址新一村地点、成凉区域合作考古、新川创新科技园、字库街遗址、成都平原旧石器调查等考古项目,遗址年代从旧石器时期跨越到明清时期,见证众多对理解成都和四川历史有重要意义的文物出土。

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采访对象供图

5月25日,记者见到左志强时,他正在双流考古整理修复基地。“很多新川创新科技园出土的文物,都在这里进行修复。”左志强告诉记者,目前,新川考古出土文物的修复工作大概完成了大约30%,“这些文物的出土,为我们理解成都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料。”


左志强在介绍新川创新科技园考古成果      


2015年至2020年的5年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新川创新科技园区域考古发掘了数千座古代墓葬,时间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堪称一部“成都通史”。作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的左志强,2018年春季开始担任新川创新科技园考古现场负责人,亲身经历了众多对理解成都历史有重要意义的考古发现和文物出土。

一次带队经历让他确定投身考古事业

左志强出生于江西,2004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经过一年的学科通识学习后,凭着个人兴趣,他选择了考古学作为本科专业。“在当时的印象里,考古是一门充满趣味但又很严谨的学科,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像一股新鲜空气。”

2009年暑假,在湖北省郧西县的一次带队经历,让还在读研的左志强确认了考古工作是一件值得投身其中的事业。

“当时我正在武汉大学考古系读研,研究的是新石器时代考古。那年暑假我接到任务,带队去郧西发掘一处明清时期的遗址。但是我对于这项安排不太甘心,就想试着找找年代更久远的遗迹。”经过一番勘探,他们最终在当地找到了一处非常厚的新石器时代堆积。


左志强在介绍字库街遗址考古成果。      


“当时很激动。”左志强说,但因为当时村民已经把青苗种下,他们要在村民的土地上进行发掘,就需要征得同意并进行赔偿。村民一开始并不愿意,他们动之以情,反反复复做了很多次工作,才最终被村民同意在他们的田地里进行发掘。

9月开学后,一同前去发掘的师弟师妹陆续返校,整个工地就只剩下左志强和几位帮忙的村民。当时探方已经挖了两三米深,因为发掘面积有限,堆土已经堆了很高,存在坍塌或者压垮探方壁的风险。最终,在一位赶来帮忙的同学协助下,左志强在预定的发掘期限内完成了这次考古发掘工作,这处遗迹被确定为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堆积。

因为这次经历,左志强觉得自己在组织协调、田野发掘、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这对今后的考古发掘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考古为我们理解成都提供更加丰富的史料

2010年7月,左志强一进入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工作,就被安排到青白江进行一处汉代墓群的发掘,这与他研究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学科背景并不匹配。“经过考古学专业的训练,我对于如何清理遗迹有信心,但是由于此前对四川地区汉代考古资料接触较少,关于墓葬的年代判定及相关认识对我来说还是有难度的。”左志强说,从事考古工作,知识储备与补充是常态,“当时白天我们在工地里进行发掘,回到酒店之后我就开始埋头看资料、做卡片。到了深夜,担心影响同房间的同事休息,我就移到卫生间里继续看。”不出两个月,左志强已经能够对所发掘的墓葬有自己的认识。

2015年,为配合成都城市发展需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对如今被称为新川创新科技园的区域进行考古发掘。“这是一片十多平方公里的区域,经过事后统计,在这片区域里发掘出数千座古代墓葬,从战国一直到明清各个时期的墓葬都有发现,被称为是一部‘成都通史’。”左志强说。

发现“成都通史”固然可喜,但对于从2018年起担任新川创新科技园考古现场负责人的左志强来说,这意味着又是知识补充的开始,“因为涉及年代众多,基本上整个新川考古做下来,自己也成了一名考古领域的‘全科医生’,各个时期的葬俗葬制都了解了一些。”

不过,左志强并不满足于做一名“全科医生”,他在新川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的研究上,还是有所侧重——秦汉时期墓葬以及这些墓葬出土的文物。“因为对于成都这座城市来讲,秦汉时代是蜀地从一个‘西辟之国'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节点。成都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型的?这种转型具体到社会生活层面又有哪些体现?我认为透过新川的考古成果,我们看到了很多很生动的例证。”


新川创新科技园出土的“郫”字青铜戈      


左志强告诉记者,透过出土文物可以看到,在秦汉时期,成都地区的葬俗葬制等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新川成片的战国至汉初墓地绝大多数为木椁墓,能甄别出来的船棺葬屈指可数,仅以此例就充分说明随着时代变革,成都地区的葬制葬俗乃至礼仪制度也随之变革,社会风尚也焕然一新;又比如一处战国晚期岩坑墓中出土的‘郫’字青铜戈,证实在两千多年以前郫县(今成都市郫都区)就已经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畴,是表明中央王朝有效治理蜀地的珍贵材料,其考古价值一如著名的‘成都’矛”。

“成都考古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开展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工期紧、任务重是这类工作的一大特点。当我看到自己工作过的建设项目拔地而起,成熟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自己内心充满了自豪感,也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分子。”近年来四川成都天府新区的建设如火如荼,负责这一区域考古工作的左志强也和同事们忙碌于天府新区的调查、勘探、发掘。“我们承担基本建设项目的同时,也积极从中找寻课题,找寻意义,找寻价值,充分地挖掘天府文化内涵与重大意义”。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