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余,73岁,资阳市安岳县人,茗山寺文管员。从爷爷开始,家族三代守护茗山寺。1988年,跟随叔父上山修庙,便和茗山寺结缘。2006年,茗山寺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也成为文管员。目前,曾祥余已经从文管部门的名单上“退了”下来,但他依旧坚守在一线,在“乡野”守护着这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国宝。
孙国萍 四川在线记者 高杲 资阳观察 吴昊江 图/视频
上午7时,资阳市安岳县石羊镇,静谧空旷的茗山寺被一声狗叫打破了宁静,文管员曾祥余和狼狗“黑虎”开始了一天巡查石窟的工作。他们围着山巅石板路转了一圈,仔细检查每一尊摩崖石刻佛像。
每天转上三次,每次转1个小时,自从成为文管员守护茗山寺后,这已经是曾祥余工作的常态。甚至有时候深夜听到一两声犬吠,他都会起身巡夜,防止有人来偷盗佛像。
曾祥余和狼狗“黑虎”开始巡查工作。
曾祥余说,到他这一代,家里已经三代守护茗山寺了。如今儿子曾云华也准备接棒文管员工作,这意味着,这一家族的石窟守护还将传承下去。
一种坚守
35年和石刻相伴,为防偷盗把床搭在石刻现场
茗山寺,地处安岳县石羊镇虎头山巅,三面皆临悬崖。特殊的地理环境,让这里的宋代摩崖造像保存得相对完好,60多尊造像在时光“雕刻”下,极具肃穆之美。
“这是祖先留下的智慧结晶,一定要保护好。”谈到和茗山寺的初识,曾祥余总是激动不已。那是1988年,他跟随叔父上山重修寺庙,当走进茗山寺的那一刻,绝壁上的佛像让他一生难忘。“每一尊造像都精美绝伦,一下就被迷住了。”
从此,曾祥余放弃了原本外出务工的打算,专心帮助叔父修庙,没想到,在茗山寺这一呆就是35年。修庙的工作并不轻松,但曾祥余却乐在其中。期间,曾祥余也有过外出发展的机会:堂兄让他去帮着“记账”,邻居也找他帮忙干活……但都被他拒绝了。“出去可能会赚到更多的钱,但对茗山寺始终割舍不下。”
叔父离世后,曾祥余接管了守护石刻的重任,“守护石刻慢慢变成了生活。”2006年,茗山寺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祥余也成为当地一名文管员。
“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成为文管员后,曾祥余需要长期守夜,除了偶尔能下山拿点衣服,看看老伴,其他时间都要呆在山上。“因为这事,老伴还有点不高兴,经常笑说‘我们分居几十年了’。”
除了要忍受长期分居,曾祥余还要克服生活困难。比如用水问题,此前,虎头山上没有水井,他便用寺内“太平缸”装水,吃喝和洗衣服都用雨天接的“屋檐水”;再比如没有地方做饭,他便常备干粮,以备不时之需……
山上条件艰苦,但曾祥余时刻铭记责任在肩,他还记得当时文管部门对他说过的一句“硬话”:如果茗山寺的佛头被盗了,老曾,当心你的脑壳……“这是句吓唬话,但也说明守护的责任重大。”曾祥余深知职责所在。
被风化后的茗山寺石刻。
他记忆最深的是2010年,那天,他刚起床巡逻,便在一窟石刻造像旁,发现了高约2米的脚手架。“很明显,这是准备要割佛头。”长期和盗贼的斗争让他积累了经验,他马上拆除脚手架,并向上级汇报。同时,为防止盗窃团伙再次作案,他直接把床搭在了那窟石刻造像下面,就这样全天候守了3个多月。“有一天晚上下雨,把铺盖都打湿了,冷惨了。”谈到这些往事,曾祥余十分感慨。
正是这种坚守,让茗山寺在此后的10余年里再也没有发生过盗窃案件。
近年来,随着茗山寺知名度的提升,游客逐渐增多,曾祥余也变得更加忙碌,除了要防盗,他还要防止有人随意触摸石刻或者破坏石刻。有游客来时,他会跟在后面,提醒游客,有时候还会充当“解说员”,讲述茗山寺的历史。
他说,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守护好茗山寺,让更多人了解并热爱石刻艺术。
一种传承
祖孙三代守护,“接力棒”还将继续传下去
“人老了,石刻也风化了,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不忙的时候,曾祥余会凝视着石刻发呆,守护茗山寺35年的他如今已经73岁,“守护伙伴”也换了一茬又一茬,虽然目前身体还算硬朗,但他明显感觉到没有以前好了。“生了几次病,瘦了10多斤。”
面对这座守了半辈子的茗山寺,曾祥余充满眷恋,他说,这种特殊的感情,一半源于自身的热爱,一半源于家族的传承。
在他之前,爷爷和叔父先后在茗山寺守护或重修庙宇,那时候没有工资,更多是出于对佛像的尊重和敬畏。
“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三代。”曾祥余还记得叔父临走的时候对他说,守住石刻就是守住自己的根,一定要守护好茗山寺,将老祖宗的东西保护好。
曾祥余
茗山寺山下是曾祥余的祖宅,爷爷和父辈都曾住在那里,一旁则是他自己的家。“从离家最近的马路上山一共是286步,需要10分钟。”多年爬坡上坎,他对上山的路了如指掌。几年前,他从文管部门的文管员名单上“退了”下来,但他并没有歇着,仍然每天坚持巡查石窟。让他欣慰的是,在外面打工的儿子准备回来接他的班。
每逢春节是曾祥余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刻,这一天,他们一家人会在山上度过,有时候孙子会拉着他,让他带着参观茗山寺,讲述这里发生的故事。
在曾祥余看来,如今茗山寺的工作条件和他最初当文管员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了水泥路,打了多口井,从住寺庙变为了有自己独立的房间,景区内也安装了不少监控机器。
“条件正越变越好。”曾祥余买了一辆三轮车方便偶尔下山,还买了一台电视机,守护之余消遣一下时间。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来茗山寺参观,有越来越的年轻人加入守护队伍。“只有更多年轻力量的加入,才能更好地守护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