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
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
探索古籍项目制,走出古籍保护工作新路径;落地落实《四川省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工程三年行动方案》,擘画古籍保护新蓝图;“妙手书医古籍修复技艺展”、《碎锦》等系列古籍文创产品引发追捧热潮……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冷门”到“热门”,近年来,四川守正创新,以古籍原典本身的保护为“本”,提升古籍保护水平;以影印汇编等系统整理为“体”,做好珍稀文献揭示、研究;以古籍的解读、当代阐释、数字化与立体传播为“用”,以现代手段展示古籍之美,让古籍“破圈”走红,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构建古籍发展新格局
典籍里的四川重焕芳华
打开四川省图书馆特藏资源平台,轻点鼠标,《华阳国志》《花间集》《水浒叶子》等经典古籍,便可在线阅读。近年来,依托智慧图书馆,四川加强了古籍数字整理,完成地方特色古籍数字化7.4万册,建成四川科技古籍、巴蜀家谱、川剧唱本等数字资源库68个,搭建四川古籍资源平台,让更多读者能打破地域界限,一览“典籍里的四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图书馆就着力推进古籍保护、整理、出版和利用工作,不断强化古籍保护基础性研究,发挥科技保护支撑作用,推动古籍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西部古籍大省,四川历史悠久,人文渊薮,典籍藏量丰富。目前全省有古籍收藏单位138家、汉文古籍23万部187万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8家,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46部。四川省图书馆馆长王龙介绍,为有效带动全省古籍收藏单位扎实开展古籍保护利用工作,2022年,我省实施《四川省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工程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该方案覆盖全省公共图书馆系统、教育系统、博物馆系统、档案系统、宗教系统、民间机构等古籍收藏单位,通过全面实施“深入普查、存藏条件改善、普查成果保护、整理出版与数字化、人才培育、开发利用”6个重点项目,依托“组织保障、经费投入、监督评价”3大保障机制,提出确保到2024年基本建立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工作体系,确保全省古籍得到及时抢救、科学保护与有效利用。
在《三年行动方案》的基础上,四川相继推出《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汉文古籍普查古籍修复专项资金项目的通知》《关于全面开展汉文古籍资源普查工作的通知》《关于实施汉文古籍修复项目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拿出“真金白银”,从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上,推动形成上下联动、跨系统跨部门合作的古籍工作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以2022年为例,全省古籍工作获得省财政资金支持近4千万元,包括古籍普查、修复、开发利用等古籍重点项目。
围绕古籍保护、整理研究、规范管理、转化利用等重点工作,我省还创新建立古籍项目申报评审与管理机制,以古籍收藏单位独立申报普查、修复、保护利用等项目的形式,充分发挥项目的牵引带动作用,形成古籍工作新模式。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共实施古籍普查项目96个、古籍修复项目60个、省图书馆(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保护利用项目10个。“今年,我们在推动原有古籍普查修复项目的基础上,拓宽古籍项目内容,增加巴蜀特色古籍数字化、古籍活化利用项目,鼓励更多古籍收藏单位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王龙透露,截止目前,我省已申报古籍修复项目44个、普查项目9个、数字化项目36个、活化利用项目29个。
挖掘古籍的当代价值
让古籍文化“活”起来
去“李劼人·李一氓文库暨展览”等一批“文库+展览”专题展馆打卡,近距离感受古籍之美;到“册府千华”古籍保护成果展、“默化——中医药古籍文化展”慢享时光,轻嗅历史深处的典籍书香;或是前往“妙手书医古籍修复技艺展”,亲自体验古籍修复的流程,看破损古籍如何通过一双妙手重焕新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挖掘古籍当代价值,让巴蜀华彩从泛黄的旧纸页中走出来,活起来,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近年来,我省不断打造古籍活化新品牌,一大批结合当下审美习惯、表达形式的文化产品涌现出来,使传统文化生动活在当下。比如,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校园,打造古籍修复研学品牌。在服务“双减”、馆校融合框架下,联合成都市实验小学推出四川省图书馆古籍修复研学课程,首期2个系列共20节课程得到研学师生热烈欢迎。与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四川职业艺术学院等高校合作,搭建以古籍编目、古籍修复为基础的古籍保护实践平台。
立足四川特色,我省还制定四川省古籍整理出版中长期规划,以蜀学蜀刻蜀藏为重点,在古籍内涵挖掘、精义阐发上不断深化,实施未刊稿抄本、巴蜀珍善本、巴蜀学人著述等珍贵古籍的整理出版与学术研究,加快《中华古籍总目·四川卷》《四川省珍贵古籍名录》等重大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如今,《洪武南藏》《李一氓旧藏词集丛刊》入选《2021-2035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李一氓旧藏词集丛刊》第一辑(全63册)、第二辑(全93册)被整理出版。
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古老典籍必将更好走近大众、滋养心灵,为民族复兴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力量。王龙透露,在古籍保护上,我省还将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等带来的新机遇,科学谋划全省古籍文献保护研究利用工作,加快构建更加完善、更具活力的古籍工作机制。
(省图书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