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图片由四川省作协提供
7月24日上午,四川省作协大楼门前,红色横幅印着八个大字:四川作家 欢迎回家。这是继4月份之后,四川省作协举办的第二期“作家回家”活动。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四川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张颖与四川省作协副主席龚学敏、伍立杨、罗伟章等一起,向来自全省各地的20位长篇小说作家代表,敞开了“家”门。
活动现场
欢迎仪式的主题是回家。家是什么?家,是文学巨匠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是茅奖得主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家”,也是位于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上,属于全四川省作家的“家”——四川省作协。
“四川作家 欢迎回家”活动旨在发挥作协作为人民团体的组织优势,以“作家”为中心,以“回家”为理念,以“活动”为载体,定期邀请基层会员作家、青年作家、知名作家和老作家回到作协,感受文学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共叙友情、共话创作、共商发展,通过系列活动密切联系服务广大会员作家和基层文学组织,使作协真正成为作家之“家”。
纪念牌
据了解,此次“回家”的20位长篇小说作家,既有入会12897天的老会员,也有入会231天的新会员。当天一大早,贺享雍、李明春、卢一萍、张生全、周恺……接踵而至,迎接他们的是一场热烈而美好的欢迎仪式。阿来向作家们颁发了入会纪念牌,上面写着各位作家的名字,用“你好”起头,记录了他们入会的天数,并饱含深情地写着:“感谢你为四川文学奉献了温暖而美好的文字。文学之光,照耀你我;文学之路,我们始终伴你同行。欢迎回家!”
阿来
作为“家长”,阿来表示,回家是双向奔赴。作协要了解大家的创作、生活、工作的基本情况与困难,促进会员的交流进步;会员是家庭成员,既有权利也有义务,也要为家做贡献,创作出好的作品。长篇小说是衡量一个省文学实力的重要标志,四川是文学大省,作协对标检查工作,四川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相对薄弱,因此专门组织了此次长篇小说作家回家活动。“新时代不是一个口号,我们的很多长篇小说作家依旧深耕于传统创作领域,我们的作家应该了解更多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组织方式,才能用新的方式书写新时代。”阿来希望作家们能通过本次活动有所收获,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周恺
“90后”作家周恺,从四川出发,21岁开始创作,惊动文坛。诗人韩东曾给予他极高评价:“我们目睹的是一个大师的青年时代,抑或就是一位年轻的小说大师。”他的代表作《苔》,一年斩获20多种奖项,成为文坛年度现象级作品。而今,回到“家”中,周恺表现出了极大的谦逊,在代表作家发言时,他说:“我是2021年才加入省作协,论资历,我应该是最浅的一个,论年龄,我可能也是最小的一个,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在座许多前辈的作品都曾经滋养过我。作家是为作品而生的,要认识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是读他的作品。从这个层面说,我以一个普通的读者的身份来参加这次活动,向曾经通过作品带给我触动的前辈当面表达敬佩和谢意,这敬佩和谢意倘若能转化成一丁点的持续创作的动力,于我于他都是一件好事情。”
贺享雍
四川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作家贺享雍笔耕不辍,至今创作了1000万余字的文学作品,两度获得四川文学奖,并拿下四川省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他动情地说:“我入会已经12000多天了,是真真正正的老作家了,但是我还是想说生命不止,文学不息,我会一直写下去,真实而真诚地活着,真实而真诚地写作。我不仅是作为一个作家而存在,还作为中国社会底层一个普通人而存在。我写作,是为了更好更多地贴近我的父老乡亲,和他们真诚地对话,向社会传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欢迎仪式后,作家们启程,赶赴新都实地学习。在“我眼中的新时代”主题采风活动中,作家们走进新都城市会客厅、成都航空产业园和中车成都公司,感受乡村振兴,见证科技发展;参加“向人民学习 致敬艾芜”,在天府家风馆,新繁东湖、艾芜纪念馆等地,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文学大师艾芜致敬。
据悉,本次活动为期3天。在接下来的时间,作家们还将前往绵阳桑枣镇齐心村、雎水镇老街以及简阳等地采风交流,学习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