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最近,电影《长安三万里》正在热映,票房突破7亿元,由于电影中包含了40多首古诗词,引发亲子观众的追捧,影院里也出现了不少小朋友甚至家长在观影时忍不住跟着同步背古诗影响别的观众观影的情况,引起社会热议。
《长安三万里》不是个例。时值暑期,不少家长选择带着孩子参加文化活动,图书馆、博物馆等的文化场所的小朋友也变多了。
但与此同时,公共场所的秩序有时便变得不太舒心。比如才开放不久的成都高新区图书馆新馆,有网友测评说:“因为一楼是儿童区,有太多小朋友,有些小朋友来到图书馆其他区跑闹,在这看书就有点吵。”笔者发现,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成都美术馆、成都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也有类似现象,还有孩子险些破坏公物,令不少普通观众苦不堪言。
其实,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与其责怪小朋友,不如先问一问家长有没有为孩子做好正面引导。中国素来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在公共场合保持文明,是社会的基本礼仪,也是个人文化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果只满足于参与文化活动,却无视文明礼仪,那么这样的文化体验或追求必定是片面的,这样的文化修养提升也是有缺失的。
笔者建议,进入公共场所前,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入场前需要有序排队、按时入场、观演时要保持安静、不随意拍照等。孩子到文化场所时,家长实时负责任地看管好孩子,确保孩子安全的同时,也不能放任小朋友大声喧哗、打闹、随意走动、妨碍他人观演、触摸贵重物品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自觉遵守公共场合的秩序,为孩子作好榜样。同时负责地为孩子挑选适合自己年龄段的活动,这样也能让孩子和更多同年龄段的孩子更好交流。
另一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也应该考虑到暑期档的特殊性,为亲子群体提供更多关爱和引导。比如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成都城市音乐厅等地,演出开始前就会有针对亲子群体的语音提示,叮嘱家长看管好自己的孩子。有的儿童剧演出团体,也会在演出前以生动的形式,为孩子们科普音乐会的剧场礼仪,安排工作人员实时提醒,以确保其他消费者的观演体验。有条件的文化服务提供方可以在事前明确参与文化活动的儿童年龄段、树立相关礼仪的引导标语牌等,安排相关工作人员注意关注亲子群体的需求等,避免不适合孩子的活动让家长“跑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