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视频丨从“刻在石头上的教材”看中华文脉绵延丨汉字中国100讲⑯

2023-07-17 07:56:2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中国古代将刊刻在碑石上的官方儒家经书称为“石经”。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人就习惯把经典著作刻在石头上以便永久保留,有“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的说法。石经的刊刻则始于汉平帝元始元年,此后历代都有石经,如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等。

目前可考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石刻经本是熹平石经,由东汉灵帝诏令蔡邕等人订正儒家经典,刻立石碑,立于洛阳太学堂前,共刊刻儒家经典7部。

隋唐以后,伴随着科举的兴起,为规范科举的公正性,保证经典的准确性和严肃性,石经刊刻受到统治者重视。石经刊刻内容既是当时学子的必读之书,也为他们抄录校对经典提供标准。

后蜀石经由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皇帝孟昶于广政元年(公元938年)下令刊刻,历时近200年,于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正式完成。其上刊刻有唐玄宗注《孝经》、何晏集解《论语》、郭璞注《尔雅》、王强等注《周易》、孔安国传《尚书》、郑玄注《周礼》《礼记》《仪礼》、郑玄笺《毛诗》、杜预集解《左传》。后宋人田况补刻《公羊传》《穀梁传》和《左传》,席贡补刻《孟子》,晁公武补刻《古文尚书》《石经考异》。

后蜀石经除刻经时间长以外,最大特点是经文和注文同刻,并首次将儒家十三经全部集刻。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执行策展人原媛:

石经是刊刻在碑石上面的儒家经典。这种形式其实很早就有了,但是一直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历史上才出现第一部刊刻了儒家十三经的石经,就是我们面前的后蜀石经。

后蜀石经的刊刻前后历经了将近200年的历史,从后蜀广政元年(公元938年)刻到了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虽然经历朝代的更迭,但是中华文化、文脉的传承是一直在延续的。

后蜀石经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它是既刻经文又刻注文,经注并行的这么一种形式,并且无论从它的体例还是校刻来说,都是非常严格精良,对后世的学林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后蜀石经刊刻完成之后立于当时的成都学宫,也就是今天的文翁石室,它被誉为“刻在石头上面的教材”。

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摄影 黄潇

剪辑 周芷冰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