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这都排成Z字型了。”“足足排了46分钟。”7月9日,是辛弃疾行楷书《去国帖》在“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展出的最后一天,不少参观者抓紧时间到成都博物馆赶在撤展前一睹展品真容,其中有不少“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
由于年代久远、纸张易碎等原因,《去国帖》对展陈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等都有严格的要求。根据相关文保规定,《去国帖》一次只能展出1个月,展出结束后将进行长时间“休眠”,未来几年内应该都不会再进行展出。
更早时候,成都博物馆端午节3天接待观众超过6万人次。在博物馆大门外、在“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赵孟頫临摹的《兰亭序》前,更是排起长队。在小红书、抖音、哔哩哔哩等网站,有不少年轻网友推出观看攻略,也有人代去不了现场的网友“近距离拍照”云看展,更有年轻人身穿汉服去打卡观展。
不仅是“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以盛唐为背景的电影《长安三万里》,截至7月10日票房已破2亿元。川剧与游戏三国杀推出跨界视频,让不少人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上线3天播放量破30万次。昆曲《牡丹亭》今年3月来四川大剧院演出,现场八成是年轻观众。越来越多的“Z世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在不断“上新”,发自内心地认为这种“国潮”很时尚。
传统文化何以能吸引“Z世代”?首先,传统文化正以更便捷的方式向年轻人靠近。近年来的“博物馆热”,不仅有免费开放的场馆和珍贵展品,还有延时服务让大家有更多时间去感受文物的魅力。在惠民演出季,100元以内的票价就能够观看正宗的川剧表演,在家门口就能够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戏曲、舞剧演出。一张惠民门票,一次免费预约,一场导览见面会,一次周边体验活动,就能让传统文化来到人们身边,浸润在大家日常生活中。
其次,各种新颖丰富的形式正为中华传统文化导流。目前不少文化工作者主动谋划,利用“Z世代”对二次元、数字网络、智能手机、潮流文化等感兴趣的特点,进行跨界导流,制造新的爆款。比如故宫博物院的国宝《千里江山图》与舞剧跨界创作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央视春晚上演出的段落在网络上以短视频的形式传播破圈,掀起“青绿腰”热潮。舞剧《红楼梦》最初被年轻人喜爱,也是因为网络视频上谢幕的唯美片段。也有非遗文化跨界口红、卸妆水、盲盒等时尚单品,化“物象”为“意象”,自然地融入到潮流文化中。最终,这些导流方式像一个入口,让年轻人能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从而热爱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