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剑
优秀的出版人都是多面手,在出版、装帧、纸张选择、印刷等出版的各个环节都有出色的表现。什么样内容的书籍采用哪种方式出版最为适宜,这是大有学问的。已去世六年的四川出版人吴鸿是其中的佼佼者。
虽然此前我也关注吴鸿的出版经验,却缺少实证材料,多少有点纸上谈兵的意思。至吴鸿去世时,他经手出版的图书数量有多少,没有一个详细的统计数据。但从三十多年的出版经历来看,数量应该是很可观的。但吴鸿经手的图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在版权页署名,二是版权页使用笔名,还有一种是未有署名的,这样一一查考起来,确实很费力。即便是如此,从我在旧书摊淘到的相关书籍来谈一谈他的装帧哲学,也是恰当的。
简言之,吴鸿的装帧哲学是以书的内容为依据,在装帧设计中突出视角效果,给人以更具现场感的美观。这看似简单,实则是他有着对书籍的执着追求与探索。这让我想起鲁迅封面设计的特点,也是象征与寓意并举,重在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并不直接将书的内容都显示出来。书籍装帧是门大学问,作为读者逛书店,对书籍的选择常常是第一印象,那些能瞬间打动读者的书,总是让爱书人生出购买的欲望。
吴鸿所做的书籍大致分在文化与文学两个领域,时有交叉,这样做的益处可打通文化的界限,将装帧设计做得更具特色,且寓意深远。以早期的“名家经典”系列为例,包括散文、随笔、小品文等多个类别,封面略有古风,又有现代气息,承续的是1980年代设计风,又有新变化;简洁而美,不失文化味,具体到每一册书又各突出重点。故这套丛书可体验他的设计理念,至“老成都系列”就更趋于完善。
一套十几二十册的大书,该如何进行装帧设计,吴鸿对此有精准的把握。比如“读书风景文丛”,一套18册,他在装帧设计上运用不同的色系进行区分,真是读书风景,放在书架上给人琳琅满目之感。这得益于吴鸿博览群书,更与他的阅读视野相关。
爱书,与作者交朋友,这在图书出版过程中是重要的一环。吴鸿与作者的关系与此很相近。在吴鸿的周围聚集着一大批优秀的作者,在新书出版时,他更是亲自操刀,制定设计方案,且不断精益求精,让书籍呈现出最佳样貌。所以当作者拿到书籍时,都会觉得很满意,如龚静染的《小城之远》、阿宽的《钝刀》、李浩的《巴蜀奇人》、谢伟的《川园子》、王国平的《都江堰》、伍立杨的《伍立杨自选集》等等,书籍设计得都有很高的水准。这其实反映出了吴鸿对出版流程的精准把握。
2012年,轩客会书店出版《轩客会》杂志,由吴鸿担任策划,整本杂志的装帧设计都由其负责,这也可以说是其出版理念的最佳呈现:版式疏朗、开本精致、内容精彩,让人看了即爱不释手。当时我也在给杂志组稿,因此得以近距离领略吴鸿的装帧哲学。
当吴鸿临危受命担任四川文艺出版社社长时,他请书籍装帧艺术家叶茂担纲主设计。叶茂设计的图书更具时代感和时尚气息,让人喜欢。此后,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图书频频获得业界好评,各种榜单上亦可看到相关书籍。这些书籍的呈现,让他的装帧哲学得到了更好的落实。
在我看来,吴鸿的装帧哲学是对生活美学的具体呈现。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图书,经过他的手之后,就焕发出不一样的光芒出来。
吴鸿不仅是出版人,他还是作家,对于自己作品的出版,他同样是精益求精,在书籍的装帧设计强调简洁中孕育出美来。以《近墨者墨》为例,封面除了出版必备的要素之外,仅有作家老愚的一段推荐语,在极简中达到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