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名片:
西南财经大学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团队,成立7年,以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志愿服务为重点,目前已在全国28个省份的200余所中小学校、社区开展了财经素养教育志愿服务,参与的学生志愿者超10万人次。
团队曾获“第五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金奖”“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立项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等荣誉,团队所开发的《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实践课程》入选省级实践教育“金课”。
四川在线记者 吴浩
“在孩子还是懵懵懂懂的年龄阶段就开始说钱的事儿,合适不?”
不少家长一定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在西南财经大学,有一个志愿服务团队,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点,专注于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经过近7年的探索和实践,他们逐渐在“合不合适”间找到了平衡,收获了越来越多家长的肯定。
在今年的“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评选中,西南财经大学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团队成为获奖集体之一。6月29日,记者走近了这个团队。
聊天聊出来的“金点子”
和孩子们说“钱”的事儿,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
2017年的一天,西南财经大学校青协假期支教团几位在宜宾支教的同学聚在一起,围炉煮茶摆龙门阵。他们先后聊到自己在家访中听到家长反映孩子乱花钱的问题,“零花钱在手上一个小时都留不住”。“小小年纪就开始攀比了。”“娃娃喜欢看直播,还学会了打赏,说了几次都不听。”
家长们所说的“胡乱花钱”“不会存钱”,在学经济的同学看来,这其实就是财经素养不够的一种体现。几位同学一合计,“这方面不是我们专长么,要不我们做点啥?”就这样,一场简配版的围炉煮茶,碰撞出一个“高配版”的志愿服务——“SWUFE未来财经计划——青少年儿童财经素养教育公益项目”。这个项目后来拿到了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金奖。
支教结束后同学们返校,这个想法得到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但如何操作呢?最初的想法是编一本书,将大学里学到的财经知识简单化、口语化表达,然后教给孩子们。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初代教材”出炉了,新一年去支教的同学们将它带到了大山里的孩子们面前。令大家有点意外的是,一开始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想的状态。大家汇总了一下遇到的情况,主要有吸引力不够、互动性不够、理论偏多实践不够等方面。
“就一本书还是太单薄了,需要一套成体系的教学课程。”西南财经大学团委书记王偞婷全程陪着这个项目成长起来,她回忆说,那时候大家总结了经验就迅速开始调整,先丰富教学内容,图片、漫画都安排上;再丰富教学方式,视频、游戏都设计起来;最后丰富教学载体,不局限在教室里,来不到的人可以网上看。
在这项志愿服务中,不仅能学到与钱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能接触到简单的理财理念,通过一些小游戏,还能培养与理财有关的行为习惯。团队近年来推出的公益游学或者夏令营,更是进一步提升了志愿服务的质效。渐渐地,效果就显现出来。有家长找到志愿者说,自己的孩子主动要了一个存钱罐,已经开始学着存钱了,还教给自己一个名词“延时享受”。还有家长告诉志愿者,这课不仅孩子喜欢,自己在一旁也是听得津津有味,下次一定还来。除了最直观的报名听课人数不断上升,还有一个现象让大家知道项目已走上正轨,那就是团队从开始时走进学校和社区去自荐,变成了学校社区街道主动找过来,提出“有可能的话,希望到我们这里讲一下”的诉求。
“这个志愿服务项目除了切入点的新颖和精准,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断迭代升级。”王偞婷说,从一本书,到一节课,再到30余节的体系课程,近年来又从只有线下活动,到线下线上兼顾,课程也实现了线上转化,如今又推出了相关的桌游、研学等系列公益产品,“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细,达到了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多维度财经素养教育的目的。”她介绍道,线下,现在有针对社区、学校、支教等不同环境的系列体验课,还有探索、分享、游戏等主题的特色夏冬令营。而线上的直播云课堂——“十万块为什么”,浏览量已经突破4000万,相关公众号和语音库,也是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实现双向育人的“好法子”
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数据,目前该团队在全国28个省份的200余所中小学校、社区开展了财经素养教育志愿服务,惠及75000余个家庭。
这也意味着,有大量的青年志愿者为项目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支撑,数据显示,7年时间里,团队已培养了1万余名高校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学生志愿者,参与规模超10万人次。
“这个志愿服务项目一个很大的闪光点就在于,它实现了双向育人的目的。”王偞婷说,项目对外是为广大青少年带去了财经素养方面的理念和知识,对内则为学校的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实践机会。目前,学校设立了“西财暖冬”“三下乡”“寒暑假主题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专项,选拔了一大批学生担任课程教师,即完成了志愿服务,又锻炼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孩子们可能有很多收获,但我觉得我自己的收获更多。”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9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王襄在这个项目中已经服务了4年。这个暑假,她也将开启支教的生涯,走上学长们曾经走过的道路。“刚上大学时我有些内向,连和人正常的交谈有时候都会脸红、结巴,但现在走上讲台去面对几十上百人,我也从容多了。”王襄直言,自己在项目中的成长“是非常巨大的”。
“团队给我印象最深的体会是‘传承’。”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20级金融学双语实验班的张耘瑞,加入团队3年多,从最开始只能在拍摄线上课程视频时帮帮忙,到后来直面上百人的家长孩子平静走上讲台,再到开始承担一些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她说这是自己的成长,也是团队的一种传承。
今年,学校成立了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实践中心,这也让这个从十多人起步的志愿服务队伍,发展成了专业化、项目化、持续化的志愿服务项目,目前规模和结构都日趋成熟。“我们的愿望就是能走进更多的学校和社区,开展更多的志愿服务,也建立更多的志愿服务实践地,搭建起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的‘全员’实践育人共同体。”王偞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