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文 刘建伟/摄
7月1日下午,由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系列讲座——“杜甫 成都 诗”迎来第17讲。这一讲与第三讲,主题一样,都是“堂外雨,堂前江”,但内容却大不相同。这次,杜甫经历了颠沛流离,在764年的下半年重归成都,又过上了一段当年初营造草堂后的安稳日子。所以,能再见成都的“堂外雨,堂前江”,杜甫越发珍惜,对人文风情,自然风光更是观察入微,记录得尤为详细。
讲座现场
阿来挑选了《江亭》《江涨》《朝雨》《进艇》《大雨》《江村五首其一》《喜雨》7首杜诗进行解析,借杜甫之眼,深度再现了成都当时的地貌、环境、气候和人文历史。
《江亭》,描摹了成都生活的闲适,抒发了对家乡河南的思念。“其中一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杜甫看到的是浣花溪的水,成都天上的云,跟他自己的心境一样,不慌不急,无欲无求。”阿来说,这是描写一个人闲逸的名句,很多人后来写诗时都会借鉴。《进艇》《江村五首其一》也都写了安逸的成都生活,杜甫带着一家老小,泛舟、喝着甘蔗汁,忘记所有的功名利禄、世俗纷争……
从这一讲的主题可见,“雨”和“江”是重点。看江涨水,还用诗记录下来,杜甫已不是第一次了。阿来在第三讲时,就讲过一首《江涨》,记录了杜甫正在家中睡觉,外面的小孩子来说涨水了,他推门而见,写下了燕子迎风飞舞、渔夫绑船桨、水草被淹没等现象,这一次,还有一首《江涨》,“水涨得更大!”阿来直言,第一句“大声吹地转,高浪蹴天浮”就了不得,“这个对句很有名,用的是动词作诗眼。涨水了,杜甫将洪水的声音想象成风,风在吹,吹得好像大地都在旋转;蹴,唐代的人踢球,把什么东西往上踢叫蹴,杜甫形容浪潮涌起来,仿佛有人把它往天上在踢。一个‘吹’,一个‘蹴’,写出了洪水滔天,水势之大,杜甫用动词提炼,整个诗句就生动起来。”
成都的雨,杜甫常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的是夜雨;早晨的雨,他也写,就是《朝雨》。成都一早下雨,是什么情景呢?“凉气晚萧萧,江云乱眼飘。”早上起来很凉快,但江上的云很低,就在眼前飘;“风鸳藏近渚,雨燕集深条。”快下雨了,燕子就聚集在枝叶繁茂的树下……成都的自然生态、气候气象,在杜甫的笔下清晰呈现。之后,他又写《大雨》,这就不光描写所见所闻了,阿来认为,在这首诗中,杜甫充分表达的是忧国忧民之情。“那一年,成都冬季遇旱,冬天没有雨水,就影响春天播种。”大雨对杜甫来说,也是“喜雨”,但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那种,杜甫甚至希望如果能下一场及时的大雨,茅屋天天漏他都不抱怨。“古代有一种诗歌叫悯农诗,怜悯农民,这一首就是。”
终于,这场雨在杜甫最终要离开成都的时候来了。于是,他写下《喜雨》,“按理说这个时候,他无奈之下又得离开成都,什么都不应该关心了。但他还是在欢喜,不是替自己喜,而是为农民高兴。”
阿来说,他在开讲之前,特别去翻看了《诗词若干首》。1958年春天,在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为了让大家读点诗词,活跃一下气氛,抽时间亲自圈选了两册咏四川(编注:含重庆)的古诗词,并题写书名《诗词若干首》,印发给与会同志。书中,毛主席圈选了16位唐宋诗人和12位明朝诗人歌咏四川的诗词,共计65首。
为什么会提到这本书?还是因为杜甫。阿来表示,在这本书中,毛主席圈选了10多首杜诗,因为要从诗词中了解四川,还是得多看杜甫写的。“杜甫的现实主义,远超李白和其他任何人。”那么,杜甫在这方面有多强呢?阿来引用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个词:意境,或者境界。他认为,杜甫就是造境高手,从刚刚讲到的《江亭》名句“大声吹地转,高浪蹴天浮”可见一斑。
“我思故我在,我写故我在。”阿来感叹,有文字的民族就是有记忆的民族,现实主义的书写,进入历史就进入我们的记忆,但历史上还有很多别的东西,没人书写,没有记载,于是就凭空消失了。“谁写的就是谁的笔底江山!我们要感谢杜甫,他的书写,让成都以一种鲜活的形象站立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没有杜诗,我们几乎无法描摹成都,没有杜甫,我们也几乎无法歌颂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