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视频丨分裂时代的文化牵连:魏碑体带来汉字审美新风丨汉字中国100讲(53)

2023-08-21 07:04:0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蒋华


刻写张孃墓志铭所用到的魏碑体,是南北朝时期诞生于北朝的一种楷书字体,其风格介于汉晋隶书和唐楷之间。因其主要被用于雕刻北朝,尤其是北魏时期的碑版,故名“魏碑”。

经历了三国分裂和西晋短暂的统一后,我国历史在南北朝时期再度进入到160余年的分裂状态。此时的北方大地,由南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建立的政权统治,与偏安江南的汉族东晋政权对峙,但是双方却都选择汉字作为书写文字,并且从心理上认同由隶到楷的书体变化。

政治上的南北分割,使这一时期的书法形成南北两派不同风格,它们共同助推南北朝时期成为汉字楷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两派共祖钟繇、卫瓘,但南派以王羲之为宗,承江左风气,比较疏放,多以书牍见称;北派以索靖为宗,继中原古法仍存隶意,以碑版见称。著名魏碑刻石有《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以及云峰山诸石刻、《石门铭》《张玄墓志铭》《刁遵墓志铭》等,代表性的书家有索靖、崔悦、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等。

从书法特点角度看,魏碑体的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其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甚至超出边界。同时,撇捺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

魏碑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北朝对南朝楷体的学习。但是由于地域特征、风格取向等的差异,出现了“南书温雅,北书雄健”的不同趣味,极大丰富了汉字楷书审美。

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摄影 黄潇

剪辑 大川机器人

校对 罗玉龙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