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学术年会现场
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文/图
8月16日,2023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学术年会在成都开幕。本次大会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当代文坛》杂志社、阿来工作室、川观新闻承办。围绕“新时代创意写作的机遇与挑战”的年度主题,邀请50余位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苏、辽宁、四川等地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共同为新时代创意写作探寻方向与路径。
李敬泽通过视频方式致辞
超级AI时代,探讨创意写作正当时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表示,在人工智能、超级AI方兴未艾的当下,本届年会选择“新时代创意写作的机遇与挑战”为年度主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在人工智能、超级AI技术正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对文学、写作、艺术的看法必然与传统上有所变化。因此,在这个背景下,何为创意、创意写作何以成立,是一个特别值得探讨的问题。”李敬泽认为,当下谈创意写作,如何培养能够将艺术与AI很好结合起来、达到人机协同的人才是值得教育者与文学批评家们关注的问题。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高度评价文学评论对于促进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过去,四川文学在文学批评上面是比较薄弱的,但是近年来,伴随着一大批文学批评家的加入,我们看到四川文学创作与研究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局面正在到来。”阿来表示,当下,创意写作正被纳入越来越多的高校中文教育中,这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局面。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同样认为,在AI写作正成为热门话题的当下,探讨创意写作的机遇与挑战很有现实针对性。“作为内容提供者,文学有无限的可能性。文学内容其实也包括文学创作的观念、理念、艺术技巧,这能够为其他艺术样式提供各种可能性。虽然面临着新技术手段的冲击,讲好故事、如何讲故事方面,文学的母本地位没有丧失,具有原创性驱动力的优势还是非常强大。创造性在新的机遇挑战面前更加凸显。”
创意写作写什么?发现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们的同学可能会上文学史或者作品选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可能对于写作规律的提炼还不够充分,学生们对文学创作中很多最基本问题的了解还存在欠缺。”从去年开始,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博导李洱担任北京大学“小说家讲堂”主讲老师,他通过6个专题,条分缕析地向学生剖析小说与经验、民间传统、地方性、文明冲突、个人成长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关系。李洱表示,他认为这门课所发挥的作用很接近现在的创意写作课,“比如在对萨尔曼·拉什迪《东方,西方》进行分析时,我侧重于让大家关注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全球化时代的冲突等这些宏阔的主题是如何落实到小说具体的叙事层面的,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起承转合,乃至标点符号的运用来表现文明冲突的。”
《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也从自己早年为学生讲小说的经历中,为创意写作学什么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当我讲小说的开头,我会把我读过的小说中,我觉得好的开头全都找出来,给大家分析《百年孤独》《红楼梦》《白鹿原》是如何开头的,讲标题的时候就去分析为什么这部作品选择了这个标题,探讨可不可以换个标题;讲结构就把《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案》的结构一层一层地分解。”徐则臣认为,自己当时的讲课方式和现在创意写作是重合的,“创意写作其实就是对文学进行祛魅,通过对文本的拆解,为我们找到进入文学的路径。”
徐则臣表示,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都在追求写出来新的东西,而之所以能在表达上有所创新,有赖于大量的阅读和训练,“AI写作可能能够基于大数据,对多项内容进行优选和提纯,但归根到底是对已知的东西的再现,而人在通过阅读建立起自己的大数据之后,是可以对已知的种种进行规避,并最终找到自己独特的风格的,这是我认为AI写作无法取代创意写作的信心所在。”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同样认为,真正的创意写作来自观念的创新,“AI写作能够满足当下很多的需求,但那大部分是不需要创意的需求。而我能讲文学写作,事实上是对自我逻辑、自我观念的突破,大部分的写作技巧可以被机器习得,但创意的思维却无法被取代。”
在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谢有顺看来,当AI技术试图把一切转化为确定的知识的年代,文学写作应当重新找到对自己说话的方式,“不要担心不被大众理解,写作的伟大传统其实是对自己说话,不是为了‘出圈’,而是为了寻找知音。我期待创意写作达到的效果是重新影响和塑造个体,当这样的个体越来越多,写作的意义就实现了。”
2023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学术年会现场
创意写作是否必要?从模式化中重新发现写作
“在我看来,创意写作是从创意产业、创意工业中派生出来的,它通过个人创意、对知识产权的开发等方式,发现并创造潜在的财富。”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认为,但凡写作均包含着创意的成分,而作为一个学科、一个概念的“创意写作”本身对于写作丰富性的拓展却作用有限,“他们可能侧重于追求形式上的新。但我认为,创作在求新求变的同时,更应当把注意力放到对过去取得经验的总结上。”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张学昕对孟繁华的观点非常支持,“创意写作作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正在使写作变得套路化,规范出很多的套路和模式,这其实和AI写作的逻辑很像,甚至可能有一种反写作的倾向。”在张学昕看来,真正的文学写作需要个性、灵感,追求生命的激情,“因此,虽然按照套路也能写出来一些东西来,但新奇性、独创性、陌生化仍然应该是作家追求的东西。”
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从教育者的角度谈了自己对创意写作的看法,“创意写作,或者说创造性写作,与传统的写作相比,确实会概括出一些模式。但是这些模式是确实有用的,它让很多的文案写作变成可操作的模式,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但李怡同样提出,随着对这种模式化的语言、修辞方式、表达方式研究的深入,AI写作正在以摧毁创造性表达来满足某种对文本的需求,这是文学面临的威胁,也是创造性写作面临的威胁,“今天我们讨论创造性写作,就是要从这种模式化、潜在模式化的写作思维出发,来反思它、影响它、改变它。”
《中国作家》副编审、青年评论家赵依表示,以自己从事文学期刊编辑的经历来看,年轻人,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和渠道,但凡对文学有兴趣,致力于写作,那么总有途径去习得一些知识、方法和思考方位。“写作是复杂的,创作资源构成和思维创意生发也是复杂的,本身也不单是专业学习,因此倒没必要苛求创意写作专业要在多少年培养多少成熟作家,但创意写作专业至少增添了文学生态的丰富和文学走向大众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