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宇
人物名片
范勇,成都艺仆斋书画装裱行创始人,四川省博物馆装裱师何启福的徒孙,当过警察、出租车公司经理等。上世纪90年初,因兴趣爱好,拜师何龙生学习书画装裱技艺。其间,修复唐、宋、元、明、清历代书画精品数百件。
“开水洗画来咯!”点开范勇的个人社交媒体,这句颇具“魔性”的slogan(口号)帮他收获了不少粉丝。点开范勇的短视频作品,只见他将一壶烧开的清水缓缓淋在一幅古旧画作上,待画作完全湿透后,再用毛巾吸掉脏水。“我觉得这个过程最吸引人。”8月7日,记着来到范勇经营的书画装裱行,他向记者揭秘了流量密码。
“很多人都好奇:宣纸书画怎么能用开水来洗呢?会不会把书画破坏了呢?”范勇说,古人制墨制色时程序复杂、步骤严谨,会加入动物胶、中草药等,把墨固定在生宣的纸纤维里,时间久了,墨、纸会融为一体,“所以,好的墨就不怕开水洗。”
半路入行 开了间装裱行
“我是想培养我们娃娃学习国画,没想到把我培养出来了。”提起自己的从业经历,范勇觉得这是一段“巧书”。
范勇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从小对中国传统书画非常痴迷,“但是那个时候没得条件去学,家里大人的观念,还是要有个工作。”从学校毕业后,范勇成为一位民警,“虽然没有经过专业学习,但是自己还是喜欢写写画画,那时候就当成是一个业余爱好。”
虽然仅仅是业余爱好,范勇却全身心投入。范勇回忆,当时儿子的幼儿园开设了书法兴趣班,他就陪着孩子一起去学习。
“教我们娃娃画画的老师,他自己就会裱。”范勇说,在陪同儿子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和孩子的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跟随他学习了裱画的技艺。范勇告诉记者,在掌握裱画技艺后,自己于1996年创建了书画装裱行,“现在,在书画圈,我们装裱行还是很有名气的。”
精修古画 重赋艺术生命
由于宣纸吸水后会皱缩,为让作品呈现最佳的艺术状态,书画家在作品创作完成后,还需要最后一个环节——装裱。
“画家为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就有了‘三分画七分裱’这个说法。”范勇说,好的装裱工艺才能衬托出作者的笔法和用墨技艺,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要选择材质与作品相协调的材料“托”好画芯,来呈现画作的层次感,“最后做好裱褙,装好天地头,这幅作品的美才能充分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好的画家,都会有“御用”装裱师。范勇介绍,自己的师爷曾是荣宝斋的大师傅,他精通书画装裱的各个环节,改革开放后进入四川省博物院工作,他的技艺也在四川留下了清晰的传承路径。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空气温度和湿度等自然条件有较大差异,使得书画装裱形成了很多流派。”范勇介绍,自己师承的主要是来自北方的流派“京裱”。北方天气干燥,古书画会变得比较脆,所以特别注重古书画的修复。体现在技艺上就是揭裱,即把书画原有被损坏的装裱揭下,并进行精修。
“我们是为艺术服务的,所以我们的装裱行就叫艺仆斋。”范勇说,能让破损的古画重新延续艺术生命,“就是我现在的最高追求。”
巧用视频 推广传统文化
用开水浸润洗去霉斑后,范勇把湿漉漉的画作反铺在玻璃工作台上。除了嗡嗡作响的空调声,4个人围坐工作台前,几乎听不到任何一丝别的声响。当记者走进范勇的工作室时,感受到的是一种异常紧张的氛围——范勇和弟子正在给一幅破损的古画揭裱。
他用食指指腹轻轻搓掉画作背面薄薄的托芯纸,如果运气好,一次搓纸就可以连带撕下一大张,作者创作的画芯则留在工作台上。由于年代久远,这幅古画有非常多破损的地方。范勇告诉记者,揭裱完成后,他还需要找到和画作年代接近的纸张,利用宣纸易溶的特点,将破损处补全。“最后,还需要请书画大师给破损处进行全色,让欣赏者看不出来,才叫修复完成。”范勇说。
人群的旁边,范勇的爱人用手机拍下古画修复的过程,经过简单的剪辑后,上传到范勇的个人社交平台。“昨天发的一条视频就有47万的点击量。”
“书画圈还是比较小,我们并不需要互联网传播带来啥子收益,根本目的还是想传播传统文化。”范勇表示,他的作品里展示的很多绝技,其实是装裱行业司空见惯的手段,“但对圈外人来说,还是比较稀奇的。”
“很多人得到一幅好的书画作品后,不知道装裱的重要性,反而把艺术品毁了,我看到真的心痛。”范勇说,从业多年来,见过太多因装裱不当而无法留存的作品,此外,还有不少人因为信息差的原因,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我的初心,就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个行业,了解中国传统艺术,为中国书画作点小小的贡献。”
在范勇的工作室内,有一个带着厚眼镜的年轻身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的交谈对他没有产生丝毫影响,他只在一旁静静地做着揭裱工作。他是乐山师范学院国画专业的大学生罗传飞,“学装裱要能静下心,我希望跟着范老师把装裱技艺学好。”罗传飞出生于1999年,在抖音上看到范勇发的视频后,利用假期时间来艺仆斋学习书画装裱。
传统文化技艺的薪火,就这样代代相传。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