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
9月20日晚,在成都举行的金熊猫盛典上,河北广播电视台青年导演刘江江凭借电影《人生大事》获得了首届金熊猫奖电影单元最佳导演奖。有意思的是,《人生大事》是刘江江拍摄的首部长片作品。
仅凭一部“处女作”,为何刘江江能冲出重围,摘得最佳导演奖?
小人物的烟火人生
用中国式浪漫展现冷门题材
电影《人生大事》聚焦国产电影极少触及的殡葬行业,描绘了一群小人物在市井生活中的良善与温情。它突破了小题材的天然局限性,讲述了一个用温情喜剧和人间烟火气包裹着的有关生与死的故事,让观众能够在笑声和泪水当中感受到殡葬师莫三妹(朱一龙饰)和孤儿武小文(杨恩又饰)之间双向治愈。
电影海报
刘江江在接受川观新闻采访时回忆,电影不少细节都源于他自己的生活。小时候,他家人从事的工作就与“白事”有关,剧中三哥拿黄纸点烟,就是自己家人的形象。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中国人似乎忌讳谈与“白事”相关的事情。但在刘江江看来,中国人对待死亡非常浪漫,态度豁达。“中国人的葬礼是彩色的,有纸扎、抬棺号子、器乐班子等,整个流程就是一个治愈的过程。大家把已逝去的人当作还在世一样地沟通交流,就是豁达的体现。”
从体量来看,《人生大事》并不是传统上的大制作,且将镜头对准了冷门题材。这里,延续久远而厚重的中国式殡葬文化,加入了碗、火盆、黄纸、纸人等中国式葬礼的典型元素,体现了葬礼的隆重和体面,并将观众带入这个真实、普通的场景中,引导大众消融偏见。整个影片用中国式的浪漫展现出殡仪师这个看似阴郁冰冷的职业背后温暖动人的底色,富有新意又讲究章法。
好故事无国界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
在刘江江的获奖推荐词里,是这样写的:“这是一部辨识度极高的影片,从罕见的殡葬题材,冷峻而伤感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出引人共情的温暖遗憾,质朴的气息,雕塑般的形象,流畅的节奏与韵律,彰显出一位青年导演令人敬佩的情怀、积累与才华。”
颁奖现场
尹鸿是首届金熊猫奖电影单元终评评委,他认为刘江江凭借“处女作”摘得奖项的原因有三。
首先作品关注现实,“因为现在年轻一代导演可能很多会去做一些类型化的作品或者是做一些超想象的非现实作品,但《人生大事》始终关怀现实、关注普通人。”这种“现实性”的选择,创作上的要求会更高。从这个角度出发,尹鸿认为《人生大事》在题材和样态的选择上,体现了一种年轻创作者的创作方向。
其次,《人生大事》整个电影的完成度也非常高,“虽然是‘处女作’,但是作品有很好的艺术传达和艺术观察能力,完全看不到青涩的痕迹。”剧中,老中青演员的表现都很在线,且非常好地体现了创作意图。在尹鸿看来,这种表演的处理,和导演密不可分。
如果稍微注意,就会发现,《人生大事》没有刻意追求唯美的镜头,却在镜头与镜头、场景与场景之间衔接的情节里,叙述流畅地渗透着深沉的人文关怀。导演完成了文本转换为影像的契约,这样的风格也吻合了英格玛·伯格曼倡导的“我的电影从来无意写实,它们是镜子,是现实的片断,几乎跟梦一样”的现实主义镜像。
除了文本的叙事结构和导演极具才华的镜头运用与银幕造型之外,主要演员与角色的匹配度,与呈现在银幕上精湛演技的诠释,和直面观众的情感力量形成的强大带入感,从而形成了艺术感染力,直抵人心。
最后,尹鸿认为,《人生大事》视听语言非常现代。“虽然写的是一个现实题材,但充满烟火气,节奏快、信息密度高、节奏流畅,故事完整。”
尹鸿还强调,金熊猫奖是一项国际传播大奖。“只有真正关注现实、关注人性,写好人的故事,它才是世界性的。”他解释,虽然作品发生的舞台不一样、地域不一样,风景不一样,但是人性真正的故事永远是相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性共同价值的表达,是可以跨越国界,被观众理解且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