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本巴》作者刘亮程:内心中总是坐着一个不愿长大的孩子|川观书评

2023-09-21 17:23:1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姗姗 综合报道

在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以下简称“茅奖”)的角逐中,刘亮程凭借《本巴》获奖,这是新疆作家首次问鼎茅奖。作为一部现象级文学作品,该书的特异性在于它出人意料的非凡艺术想象。

8月26日,“天真的史诗与巨人的童话”——《本巴》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评价说,《本巴》以其令人惊叹的新奇感受、冲击力和强大想象力征服了读者,并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话题和角度。从《一个人的村庄》到《本巴》,刘亮程一路走来,堪称新疆深远的大地和天空所淬炼出的优秀作家。

“《本巴》致敬了蒙古族史诗《江格尔》,这种致敬意味深长,不仅是向《江格尔》的致敬,更是向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致敬,向多民族的灿烂文化和伟大遗产致敬。”李敬泽说,在此基础上,刘亮程重新展现和讲述了人与空间、人与时间等千百年来有关人类生活的基本话题,进而打开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感知结构。

刘亮程是来自新疆乡村土地的作家,在新疆沙湾县一个小村庄出生长大,种过地、放过羊,当过10多年乡农机管理员。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诗歌,90年代开始写作散文,1998年出版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出版《虚土》《凿空》《捎话》《本巴》等长篇小说。散文集《在新疆》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近10年来,刘亮程远离城市隐居大山深处,他是如何锻造出这部鸿篇巨制的?


文学就是现实世界的无中生有

《本巴》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背景展开,追寻逝去的人类童年。刘亮程在史诗尽头重启时间,构造出一个没有衰老和死亡、人人活在25岁的本巴国度。

在这个神秘的国度中,江格尔沉醉在七七四十九天的青春欢宴里;不愿出生的赫兰,为营救哥哥洪古尔被迫降生人世,用从母腹带来的“搬家家”游戏,让草原上所有的大人在游戏中变成孩子,最终又回到母腹;在母腹中掌管拉玛国的哈日王,用“做梦梦”游戏让这一切成为他的梦,又在梦中让人们看见那个真实世界的本巴缔造者:史诗说唱者齐。

《本巴》在《江格尔》的基础上,重新展现和讲述了人与空间、人与时间等千百年来有关人类生活的基本元素,打开了富有想象力的认识和感知结构。

据《扬子晚报》报道,说起《本巴》的创作,刘亮程说要从10多年前开始说起。

10多年前,刘亮程前往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旅行,这是江格尔的故乡。“羊道遍布每一片山谷草原,那是羊走了几千几万年的路,深嵌在大地。”他深受震撼,跑遍草原和山区,认识了许多牧民。

自那时起,刘亮程开始读《江格尔》,念念不忘这片草原,“在那些古代的夜晚,在茫茫大草原上,一群人围坐,听着这些说唱,一直听到月落星稀,东方发白,都毫无倦意。”他感动于史诗的天真带给部落的希望与力量,感慨于人类童年时代对时间的绚丽想象。

自此,刘亮程萌发出一个念头:“写一部天真的小说。”10多年来,这个念头由初生渐至扩大,最终成为长篇小说《本巴》。

对于《本巴》,刘亮程还说了一个故事。刘亮程和小外孙女曾经玩过一个游戏,“她说要到商店给我买一包盐。她对着墙边的柜子问阿姨盐多少钱,然后拿着她买到的一袋递到我手上。其实什么都没有,但她很认真地把一袋没有的盐给我。我接在手里,闻一闻。她问我咸不咸,我做出很咸的表情。一袋没有的盐,就这样给到我手上。”

刘亮程坦言,自己小时候手里也肯定拿过许多没有的东西,后来就都扔了,忘了。“人一长大,就不再相信没有的东西。但幸好还有文学,文学就是现实世界的无中生有。”

当小外孙女把一袋没有的盐放到刘亮程手里时,刘亮程找到了《本巴》的存在依据。“我两岁时,也曾有过无数没有的东西。只是我长大了。我把那个两岁的自己扔在了童年。长大的只是大人,长老的只是老人,跟那个孩子没有关系。”

刘亮程写过许多童年故事,一直用来自童年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尽管我也有一双可以洞察人世的大人眼睛,把世界看得明白透彻,但我不喜欢透彻,一透彻就见底了,我追求无边无际。”

每次写作写到最深处时,刘亮程的内心中总是孤坐着一个孩子。“他一直小小的,不愿长大。他不时地跳出来,掌控我的心灵。他不承认长成大人的我。他会站出来,说不对不对。就像我的小外孙女,我带她散步,我说天快要黑了,我们回家吧。她说,不对不对,天不会黑。当她说天不会黑时,我是相信的。我知道,即使天真的黑了,她会把一个白天拿过来放在我手心。”

《本巴》是写给自己的童年之梦

在本届茅奖获奖作品中,《本巴》与其他4部似乎略有参差,即便置入到整个茅奖的历史中,它在题材与风格上都堪称一个独特的存在。一般对茅奖作品的想象,多少会与广阔的现实、厚重的历史、复杂的生活等联系在一起,而《本巴》则是幻想的题材、轻盈的叙述。

评论作者刘大先认为,《本巴》的获奖,打破了关于茅奖题材、主题的刻板印象,显示出茅奖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乃至于激发我们重新思考小说这一文体的生长空间,以及文学在今日民众生活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等问题。这一切源于《本巴》的文本特质:它当然是小说,但也可以称为童话或寓言;它充满飞翔的气质,却包裹着关于梦幻、游戏、时间的深邃内核;它将深沉的历史化为飘逸的思辨,让文学呈现出其有别于其他形式的表述。

《本巴》以《江格尔》为背景展开,刘亮程在史诗尽头重启时间,在古人想象力停住的地方再造山河,塑造出没有衰老和死亡、人人活在25岁的本巴国度,追寻逝去的人类童年,成就了一部充满想象与思辨而又自然浑成、语出天真的小说。问世以来,《本巴》的文学质地、内容价值和出版质量获得专家、学者和读者的充分首肯与高度评价。

在“天真的史诗与巨人的童话”——《本巴》研讨会上,刘亮程谈道:“我写这部小说时,面对的是一场来自童年的被人追赶的噩梦,这场梦一直延续到我的中年、老年。每当遇到这样的噩梦时我就会想,其实我早已经长大,但梦中的我永远都是小孩。”写作《本巴》,就是将这场梦交给语言来接管,语言是烛照的亮光,可以穿过黑暗来拯救这个世界。

刘亮程说,《本巴》是写给自己的童年史诗,也是自己的童年之梦。同时,“语言成为绝对主宰,语言创始时间、泯灭时间。梦中黑暗的时间被语言照亮,旧去的时光又活过来。江格尔史诗给了我巨大的梦空间,它是辽阔大地、无垠天空,我需要穿过江格尔浩瀚茂密的诗句,在史诗之外,创生出一部小说足够的时间。”

刘亮程进一步阐释说:“当我们面对一个噩梦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惊恐万状中醒来,一切都被留在了梦中,你摆脱了。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办法:你飞起来。不要把梦中的事带到白天。《本巴》的写作其实也跟这个梦有关系,我想把所有梦中的恐惧都在梦中解决掉,把所有的仗都在梦中打完,把人生那些很累的,不想在白天去做的事,就在梦中做。”



刘亮程获奖感言

江格尔史诗给了我智慧和力量

感谢茅奖,感谢各位评委,感谢新疆这块土地上丰富绚烂的多民族文化生活给我的滋养,尤其感谢并致敬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

《本巴》是以江格尔史诗为背景创作的现代小说,江格尔史诗给了我智慧和力量。我也在这部书的写作中,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现代江格尔“齐”,在历代“齐”所言说的语言尽头,说出属于自己独创的那一章节。

我希望我的小说《本巴》也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江格尔》,关注中国的史诗。文学对土地的回馈,一如江格尔史诗中让“人人活在25岁青春”,土地上的一往无前和生老病死,被文学挽留和保存。那些只活过一世的人们,在文学中永久地活着。文学以虚构之力,护爱着这个世界的真实。

《本巴》是我写得最天真的一部小说。我喜欢小说中哈日王这个孩童,他长着一只大人的世故之眼,和一只孩童的天真之眼。文学也许正是那只天真的孩童之眼。

这个世界,即使被大人看过无数遍,也永远需要用孩子的天真之眼再看一遍,这是文学对人类初心的观照。(据中国作家网)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