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梦琳 摄影 卢春阳
9月20日,首届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平行论坛之一“传统与现代:全球语境下的视像未来”在成都举行。来自中外影视行业大咖,围绕视像文化的多元交融、新技术的冲击、未来视像的更多可能等话题,开展交流和分享。
许多嘉宾都谈到同样的两个观点:一是视像是可以开展跨文化交流的一种很重要的媒介,二是不管视像技术如何变化,其根本的内核依然在人。
视像易于唤起跨文化的共鸣
电视剧导演毛卫宁,也是这一次金熊猫奖电视剧单元评委。他用一个小故事开始了自己的分享——这一次金熊猫奖电视剧单元的评委来自各个国家,有许多评委是第一次来到中国甚至是第一次来到亚洲,但是在评选时,大家对于好作品的评选的标准达成了高度一致。“这说明影视能够很好地跨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历。”
视像,易于唤起跨文化的共鸣,跨文化的交流也可以在视像中进行很好的融合,成为现场论坛中许多嘉宾共同表达的观点。
中国香港导演唐季礼说,一直以来,电影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电影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媒介,拥有全球化的发行体系,一部电影可以让全球都看到。”唐季礼表示,同时,在电影创作中跨文化的合作,也是早已有之。
法国电影导演费利普·弥勒,曾参与中法合拍片《夜莺》的指导,作为一部讲述中国故事的影片,在法国上映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他分享了当时拍摄这部影片的幕后故事。这是一个完全的中国故事,但在其中融入了法国电影浪漫的一些创意手法,正是这样这样的跨文化的交流合作,最终诞生了这样一部作品。
美国电影协会大中华区总裁及亚太区副总裁冯伟说,如今,在电影拍摄制作领域,跨文化的合作已经越来越常见,例如今年暑期档上映的《封神第一部》《巨齿鲨2》,都有着国际化的主创团队,也面向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上映。
视像的核心始终是人
如今,随着各种新技术的融入,对视像的表现方式带来了重要影响。尤其是短视频、流媒体的兴起,也改变着人们对视像的认知和观看习惯。
制片人、编剧方励说,如今新技术降低了影视拍摄的门槛,尤其是大量的短视频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的饱和,因为对于传统影像制作来说,讲述好故事更加重要。
中国电影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对于电影来说会带来对传统的叙事格局和叙事模式的挑战,但是作为从业者,内容创作核心依然是如何与面对他的观众,如何与观众能够达成情感和审美的共同体,如何代入观众并与观众达成共情、共鸣、共振。“未来电影不管如何发展变化,核心还是面对观众、打动观众,与观众一起去体会这样的一个想象的新世界。”
“我始终相信,我们还是要有像电影电视的一定容量的叙事作品,需要的优质创作。人性才是我们追求表达的最本真的东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仲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