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汉字中国100讲”为大家介绍曹魏时期的三体石经残石。三体石经,是曹魏时期用篆文、古文、隶书3种字体刻写《尚书》《春秋》两部经书及部分《左传》文字的一组石碑,一般认为共有28块。因刊刻于曹魏正始年间,又称“正始石经”。
三体石经的文字书写有几种格式:三种字体的文字向下排列成直行;三种字体的文字呈品字形排列,战国古文在上,小篆在下右,隶书在下左;只有战国古文、小篆二体字而无隶书,或只有战国古文、小篆或隶书一体字。
早在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汉灵帝就曾诏令蔡邕等人订正儒家经典,刻立石碑,立于洛阳太学堂前,史称“熹平石经”或“太学石经”。熹平石经用隶书一体写成,共46块,刊刻《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论语》《公羊传》等7部儒家经典,计20余万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石刻经本。
然而,由于汉末天下大乱,洛阳太学也在战火中被毁。曹魏建立后,恢复太学,开始整理“熹平石经”碑石,并通过刻写新的经石作为补充,三体石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图片来源 成都博物馆
剪辑 江韦纬(实习)
校对 曾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