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
一部长江文化史,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熔铸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长江文明论坛即将召开之际,9月11日,由中央媒体、沿江省区市媒体记者组成的“长江文明 千年文脉”主题报道采访团,走进重庆云阳、奉节。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如何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云阳和奉节书写着自己的时代答案。
张飞庙
云阳:科学保护 文物“焕青春”
云阳新城对岸,古色古香的张飞庙依河而立。为了纪念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张飞,人们建起了庙宇。“因为三峡工程的修建,张飞庙于2003年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被迁移至距离原址32公里的云阳新城对岸。这也让它成为了1949年以来搬迁距离最远、文物级别最高、单项工程投资额最大的文物迁建项目。”云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陈昀介绍。张飞庙不仅因张飞闻名,庙内珍藏的历代碑刻字画,让其有“巴蜀胜境,文藻胜地”的美誉。行走其中,可以看见庙内珍藏的岳飞手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南北朝《天监碑》,苏轼的《荆溪游记》,郑板桥的《楹联》,颜真卿、黄庭坚、米芾、刘墉、翁同穌等人的字画作品。庙内还珍藏有大量的碑刻及古代木刻字画,藏量丰富、珍品繁多,具有高超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书画作品远自汉唐,近迄明清。
如何保护好这些文物?陈昀介绍,如今,他们用科学化手段来进行文物保护。他举例,“比如碑刻,难免会面临风化等问题。我们会综合测量碑刻文物空气湿度、日常雨水的酸度等指标后,确定详细的方案。”
为了做好文化遗址保护工作,云阳县目前形成文管所立足三峡文物保护、文物安全,长江三峡文化遗产研究院专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三峡学术科研、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博物馆致力收藏展示、公共教育和利用,三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承事业新格局。
夔门
奉节:邂逅“诗城”风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对不少人而言,对奉节的认识始于李白的这首名诗。“长江文明 千年文脉”主题报道采访团沿长江而行,在奉节感受着长江的诗书画意。
位于重庆东部、三峡库区腹心,有“三峡门户”之称,奉节是万里长江的重要地段,也是长江文化的重要节点。山川壮丽,钟灵毓秀,景观独特,中华山水之门夔门是长江三峡的标志,瞿塘两岸喀斯特地理孕育人类,大约在距今200万年前就出现了巫山猿人活动的踪迹。在漫长的时代变迁过程中,三峡地区依托长江为人类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我国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奉节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奉节是诗的故园。天下诗人皆入蜀,行到三峡必有诗,李白、杜甫、刘禹锡、王维、孟郊、白居易、李贺、苏轼、苏辙、王十朋等多位历代诗人在奉节创作了上万首诗歌,使得“诗城”美誉自古有之。
白帝城
在白帝城景区,人们可以一赏这些诗歌倩影。不少建筑和地标处,均刻有诗词。此外,还可一看“夔州竹枝歌舞”的风华。“夔州竹枝歌舞”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歌舞形式,起源于长江三峡地区古代巴人祈福迎神时的民间歌舞。其主要产生于娱神、娱人的活动中(以祭祀、竞技、男女情爱、集会结社为内容的歌舞)。826年,唐朝诗人刘禹锡将该舞中粗野的歌词改写11首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自此竹枝词闻名于世,历经宋、元、明、清,一直流传至今,也是奉节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夔州博物馆馆长雷庭军介绍,重庆已于2022年底启动了首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重点项目,其中,奉节白帝城大遗址公园正是长江三峡(重庆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