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雨萌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10月30日晚7点半,小金县共享农庄镜观未来观星台。阿来与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中方联合主席何夕,科幻作家、第34届中国科幻银河奖获得者贾煜,展开一场观星畅谈活动,以“让世界遇见小金喜——繁星之夜·阿来对话何夕”为题,漫谈宇宙奥秘和科幻写作,探秘小金县独特的星空,找寻中国科幻的未来之境。
三位嘉宾从星空谈起。何夕认为,星空浩渺,如果没有星空,人类文明将无法前行。“所以,仰望星空,人类应该心怀感恩。”
“星空,是中国人开启的幻想之地。看到星星再看到月亮,于是就有了嫦娥奔月,吴刚、玉兔和桂花树。”阿来直言,对天空的向往,促使人类有了一项伟大的发明,燃烧石英石,得到了玻璃,有了玻璃发明了镜子。“一种用来望远,一种用来显微。用镜子仰望天空,一切都大不同了。”
阿来坚定地认为,星际旅行是人类必须完成的目标,“在太阳消失以前,在它发脾气爆炸之前,人类要找到可以居住的另一个星球。”
谈及科幻文学和中国神话之间的关系,阿来表示,神话无非就是一个在当时的认知之下,试图对周围的世界做出解释。“但当时能力有限,看不远,只是猜想。就像盘古开天辟地,其实就是地球所经历的各种解构,比如大陆漂移、冰川融化、洪水泛滥……正是这些,构建了我们中国人的想象,也就有了神话。”
阿来还打趣到,科幻文学的创作就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推进的。“凡尔纳写我们要到月亮上去,怎么去呢?他想象出飞行器,后来这个幻想实现了。有作家不同意了!我们怎会仅仅想去月亮?我们还想去火星,于是又写。再后来,我们刘慈欣又不满意了,说我们要把地球搬走,就有了《流浪地球》。”阿来直言,科幻小说是基于科学性的一种文学创作,是一个最具有科学时代意义的小说类型和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