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草|周闻道:云上的家

2023-10-07 18:25:3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周闻道

云上的家,一听就会浮想联翩,有许多奇思妙想。

现在回想起来,已记不太清楚了,最初发现云上有家,或家在云上,是在清早还是傍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是在柔云妖娆里,看见隐隐约约的人家。

这也难怪,这里一早一晚都常有云雾。雾与云的区别,有时只是一种视觉差异,低处为雾,高处谓云,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同一样东西。这里的云不是高高在上,出入于天庭,须仰望而视的那种。这里的云很低调,或贴着地皮,或缠绕山腰,或飘之于山头;雾也很干净,很少有PM2.5,负氧离子在22000以上;雾里面没有烟气和浮尘,纯粹是水的原子和分子。它们抱团为云,自由自在,总是游走玩儿的样子。你会想到传说中的天庭和神仙,都在云上。接着难免要去想,那云是什么样的云,家又该是啥样的家,与我们平时仰头望天看见的云,或早出晚归的家,有什么区别。

就是带着这样的心情,我走进了一个叫阳光云漫的地方。

阳光云漫,我被触动了一下,被一种浪漫温馨。不得不认真体味体味。

因为文字的缘故,总是习惯于从对概念的解构进入,去解读概念的含义。阳光无须去多想多纠结,这里每年1335.5个小时的日照,比什么都能说明问题。云漫就不一样了。开始,我把“漫”听成了“慢”,觉得这个“慢”,倒很适合这里的大环境。到这里度假休闲旅游的人,大都是慢的追随者。说话慢条斯理,走路慢慢悠悠,遇事不急不躁,办事慢节奏,多好啊。关键是云也跟着慢,即便风雨,也是和风细雨,而不是风起云涌。一切都在情理中。

后来才知道叫“漫”。顿觉得少了一些实,但并不是多了虚。轻漫,妙漫,浪漫,多么富有诗意的气息。联想到白天所见,倒觉得这样更贴切些。不是么,轻漫的云飘浮在山际之间,把山头轻轻托起;山顶上的人家,包括原始的茅草屋和现代的高楼,都随之被高高托起。可能连屋和屋里的人也没有想到,不知不觉就成了云上的家;无论来客还是主人,走进家里,也就走进了云里,就与天庭里的神仙享受到了同样的待遇。

当然,激活阳光和漫或慢的,还是云。

仔细想想,云真是一个奇妙的尤物。虽然我们平时可能常常忽视了云,但云却从来没有忽视过我们。古文字中的“雲”,从雨从云,雨和云好久离开过我们。然而,当大气中的水蒸汽凝聚成小水粒,再聚合成云的时候,我们谁还注意到江海里的根。因此,要认识云,最好不要钻进了词典辞源之类僵硬书斋里,就关注你的身边。让心灵在场,面向云本身,从水的根,从来无踪去无形的常态中,去寻找云的意义。

于是,关于云的词语纷至沓来,无论你从什么角度,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看待云,都可以有多重解读。比如,浮云,流云,游云,乱云,白云,乌云;云雾,云烟,云海,云端,云层。如果要找到一个动词,描绘云的姿势,那也生动妙趣,比如飘逸、飘动、飘荡、飘忽、飘浮、飘飞。并且,这些词都不是抽象的,就是你身边的生活。比如是宋陈与义的“茅屋年年破,春风岁岁来……片云无思极,日暮却空回”,或唐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甚至就是我们几个朋友此刻的把酒临风。

云上的家,在这个时候,才真正感受到了它的存在。

主人是安排我们去晚餐的,地点就在狮子山顶。白天给人的感觉是云淡风清,与四野沉浮于云雾间的山,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树木稀少。这与阳光云漫郁郁葱葱的大环境并不一致。山顶有一栋楼房,不高不大,只有三层,依山而建。后来才知道是船塔的造型。此处是高点,又有云阶书屋,多了几分雅气。昨天刚到阳光云漫,就心生向往。

昨夜的镜像还列列在目。天黑下来的时候,地上山间的云都遁了迹。经灯光一打扮,狮子山一下变了形,由一座承载一栋楼的山,变成了一条巨型的船。忽闪忽闪的灯光,沿着山路铺陈走笔,勾勒出船的轮廓,包括船头,船身,船舷,船桅,都清晰可见,像模像样。扬帆起航的船,正驶向一片浩渺的云海。四野的薄岚淡云,与绿手挽着手,经夜色一勾兑,就波诡云谲。

就是在这样的晚上,我们走进了船肚。才发现走进了一个特别的家。一切安排行妥妥帖帖,让人感到宾至如归。先是喝茶,通常的待客之道;然后是吃饭,西餐中餐自选;饭后继续喝茶聊天数星星。

在云里书屋喝茶聊天,心很快就安静了下来。

杜鹃早已谢了春红,并不匆匆,已经是初秋,过了两个季节。惟有夜色差别不大。想到这次来的目的。我们并不是冲着云来的,而是冲着百里杜鹃。只是季节错位。

是金秋,不是杜鹃盛开的季节,所谓百里杜鹃,此时所见,都是百里绿色。绿得很深,是李清照绿肥红瘦不断发展,导致的那种结果。由于绿得密匝太浩大,花反而很好用想象去还原。用不着刻意,只须在脑子里一捞,满野绿就可以替换成花。你的想象甚至可以更丰富,更生动,更完整。当浩瀚的绿全部切换成杜鹃的时候,你会发现,切换已经停不下来了,就像河水不可倒流一样。这也难怪,意识流也是流。因为记忆里有,切换成了钩沉。

近看杜鹃是杜鹃,与春夏之交看见的一样,一丛丛,一朵朵,红的,黄的、粉红的、蓝的、紫的等等,花很像花。远看就不一样了,距离省略了花的许多细节,包括各种花色之间的区别,把浩瀚的花模糊成一片。模糊成一片的花,就不像花了,更像是云,晴好的时候,阳光云漫缭缭绕绕、随风赋形的云。

安静的心,与安静的云相遇,家不安静都不行。喝茶,闲聊,轻柔的声音,成了山中清泉,或是鸣蝉。不仅没有破坏静,而且让静静得更丰富,更有内涵和意义。

就想,有时错位未必是坏事,就像当年的贾岛访友。因为未遇,也许该商量的事没有商量成,该聊的家常没聊,该喝的酒没喝。全部的失,赚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得。有了闲情逸致,就有了时间和心情,去欣赏云下的风景。包括这里的草径、荒园、宿鸟、池塘、树木、野色,还有云根。这些寻常之物,正契合了他此时的心情。于是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都与心情融合;然后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既诠释了诗意的栖息,又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

我也禁不住照模照样,在阳光云漫的船头左顾右盼,寻找贾诗中的意境。并有点小私心,总想把自己放进诗里,成为诗中人——“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野色不难找,到处都是,甚至这里的百里杜鹃,多数也是野生的。那么艳,那么美,让那么多人慕名而至,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野性的美。我甚至想尝试一下,什么是“移石动云根”。石头不少,云根在水,也在家。

生活中,这种云根的家,也遇见过。

一次是在峨眉山金顶。云是金顶的常客。不,应该是主人。金顶的云是不安分的小白兔,在悠闲的时候,自由散漫的时候,常以轻曼的姿势出现,在摄身崖下,在群山之间。但也有追逐的时候,拥挤的时候,甚至重重叠叠堆积的时候。而家,就有点特别了。金顶没有凡俗的家,要么是景区统一规划管理需要,要么是山高地寒,并不适宜于居家,凡俗人家早就搬走了。剩下的只是佛家的家。

李白的诗是在告别时想起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联想到这两天的阳光云漫之旅,美景,美食,美意,此情此景,最触动遣绻的情绪。我不知道李白当年送友人时,是不是也像我们此刻的告别,想来想去,也似乎只找到一半。

忽然,飘进来一朵云,与我们混在一起,好像要刻意表明,云与家与我们的亲密和不可分,证明云上的家的样子。这让我们的喝茶聊天多了几分情趣和神秘。云上的家,成了云里的家。又想,云是不是羡慕我们,也需要一个能把心放下的家,像我们这样坐下来喝茶聊天;需要一个像石头一样坚实的根吧?不然,怎么围着这山头的屋飞来绕去?想想也可以理解,山间再美,天空再阔,也不能老是飘游,也要归根。

有家的地方才是天堂,云上的家,当然是天堂中的天堂。

赶紧择屋而居,就在云上,在阳光云漫,把家和心都放下。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