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签约金额2.84亿元 战略合作金额13.41亿元 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创多项历届之最

2023-11-26 21:54:0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桃

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

11月23日至25日,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暨2023国际版权论坛(以下简称版博会)在成都举办。作为集中展示版权作品、活跃版权交易贸易、促进版权价值转化、推动中外版权交流的平台,3天时间,硬核有趣的论坛,潮流炫酷的数字文创,“含金量”十足的洽谈合作,为版博会写下向“新”而行的注脚。国家版权局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本届版博会现场签约项目360个,现场签约金额2.84亿元,达成战略合作427个,战略合作金额13.41亿元。

看成果

3天现场签约金额2.84亿元

对于成都光厂创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厂”)来说,此次版博会他们收获颇丰。光厂创始人、CEO杨达介绍,11月24日举办的国家版权创新示范合作论坛上,文创金融创新产品——成都版权ABN项目首次亮相,光厂作为首批合作企业之一,有望通过成都版权ABN获得500万元融资。

同样收获颇丰的还有广州展团,其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版博会全团参展展品数量1300余件,现场签约金额超100万元,达成战略合作金额超1500万元。

据了解,本届版博会展区设置、展位数量、展馆面积、展览规模、展场活动、展会宣传、参展参会人次等均创历届版博会之最。共92个展团参展,总计812家单位参与布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内外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版权行业协会和31个省(区、市)、18个版权示范城市、3个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和30余家重点版权企业全部参展参会。现场展品数量61434件,现场展示版权项目622个,现场展品交易数量13151件,现场展品交易金额1241.2万元。

此外,本届版博会呈现五大亮点:一是构建高规格版权展览体系,参展范围广泛;二是打造高层次国际交流平台,讲好中国版权故事;三是举办高质量版权论坛活动,引领行业前沿发展;四是聚焦高效率产业供需对接,助推版权转化运用;五是创新高科技应用场景,激活版权数据价值。

聚热点

生成式人工智能版权保护被热议

作为当下最热话题,ChatGPT(一款聊天机器人程序)、AI(人工智能)等引发人们关注。 在版博会组织开展的1场国际版权主论坛、2场国际版权分论坛、11场主题论坛,以及5场主题配套活动、20场版权项目路演、333场展区特色活动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作品创作和文化传播中的版权问题也被屡屡提及。

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提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已经比较广泛地运用在实践之中。作为创新成果,他提到,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底本挖掘方面,应当有什么样的法律约束?对于这一点,他认为在技术许可的情况下,首先应当公开人工智能在学习和底本挖掘方面使用了哪些资料。著作权法制度也应当作出相应调整,将底本挖掘纳入法定许可或合理使用范围。

11月24日,首届中国版权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这一热点再次触发关注。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教授林秀芹指出,对于人工智能利用作品是“合理使用”还是侵权,需要基于现行法律框架认真审视。如何重塑人工智能时代版权法律框架?她建议,要从将训练作品归入合理使用、引入经济补偿机制等方式构建起适应中国国情的法律框架。针对机器学习的数据挖掘这些公众关注的热点,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教授丛立先认为,现在知识应用场所的数字挖掘和人工智能会带来很大的知识进步,对社会有很大帮助和支持。“如果在机器学习的前端给它便利,但是它产生的作品是人类控制的,那么机器学习生成的便利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也应该给它产权保护。”

同时,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下的版权困局与应对,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全球总部)高级合伙人崔莉提出,通过增强法律意识、构建版权的利益平衡机制、积极进行版权和软件著作权登记等方式应对侵权问题。

逐新浪

数字版权向“新”而行

除了硬核的版权保护,在版博会逛展看“稀奇”,也让人们集中看见数字版权发展的新潮流。在广州展馆内,元宇宙VR非遗体验馆通过“非遗+元宇宙”的多元融合,吸粉游客。不少人现场排队,只为体验科技范的广东音乐、广东醒狮、粤剧、粤语讲古等八大代表性非遗项目。湖南长沙版权联合展区,“烟花私人订制”也吸引不少人互动。市民刘晨扫取二维码后,将自己的感受寄语做成的“弹幕”与烟花一起,在数字版的长沙一江两岸的标志风景中璀璨绽放。

同时,本届版博会运用数字技术结合成都市花“芙蓉花”造型,创新版权智慧城市应用场景,首次打造“沉浸式”线上展,全国112家单位参与并提供37173件数字版权作品。

这些“新”并非个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易继明提到,在网络时代,产业链越来越长,衍生叠加出新环节、新链条和新活动,对版权保护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聚焦数字版权向“新”行,如何更好进行版权保护,也成为热议话题。11月24日,数字音乐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数字音乐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敖然表示,我国数字音乐市场已经步入了一个非独家版权的时期,面临着重塑市场格局的新形势。新著作权法中,也针对新形式做出修改,新增了录音制作者的获酬权,是对录音制作者权利的扩张。简单来说,以前我们使用音乐,通常只需要给音乐的表演者支付费用,现在我们还需要给录音制作者付费。

紧跟数字音乐,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孙若风指出,元宇宙时代,数字音乐将会发生新变化,音乐将与生产生活广泛融合,同时音乐将进入主客共创共享的时代。元宇宙时代下艺术创作的开放性, 将为我们的版权保护带来机遇,同时提出挑战。

向“新”的不只数字音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在这样的背景下,长、短视频的版权争议也愈发突出。在“网络视频版权产业创新发展论坛”现场,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审判长秦元明介绍,视频领域批量诉讼成为频发多发的现象。

怎样构建积极的网络版权合作机制,避免纠纷以及高昂的诉讼成本?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左卫民认为,需要进行网络视频版权合作模式的多样化探索,突破点在长视频和短视频的合作和授权上。“这是一种新的可能性和趋势,通过长短视频之间的版权合作,尤其是通过长视频版权的授权,能解决一些短视频侵权问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