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文/图
天道立秋,生生不息。
2023年11月,《收获》杂志2023年第6期推出四川作家杜阳林的长篇小说《立秋》。能够登上《收获》,绝对是对一个作家创作实力的认可,而作为《收获》杂志社最新策划推出的品牌系列活动“《收获》首发”,也为《立秋》特别打造了一期节目,备受关注。
《收获》目录
11月26日下午,时代寒凉中的温暖脉动——杜阳林长篇新作《立秋》分享会在阿来书房举行。杜阳林与著名作家阿来、文学评论家丛治辰、黄德海,以及《收获》杂志副主编谢锦齐聚一堂,就《立秋》的价值意义、审美特色、时代思想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嘉宾们认为,《立秋》的可贵在于情节的真实,情感的丰沛,那些细腻的坚韧和柔软的温暖,悄然灌注读者心灵深处。
杜阳林与阿来
小说扎实而丰沛
这就是《收获》刊发的理由
《收获》,1957年由巴金和靳以创办,是1949年后中国第一本大型的文学双月刊,以坚持纯文学立场,摒弃广告手段而为文人和世人瞩目,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山水长卷。它刊载过余华、莫言、黄永玉、苏童、贾平凹、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
而这次,在2023年的压轴刊本上,《立秋》作为杂志目录头条刊发,相较于那些文学大家,杜阳林不过只是文坛后起之秀,《收获》为什么如此重视《立秋》,它到底好在哪里?
杜阳林
针对这个令无数人关心的问题,《收获》杂志副主编谢锦给出了这样的解答。“我们选择《立秋》,一定是有特别吸引我们的一些东西在里面。”谢锦表示,杜阳林的写法就是一个非常踏实的现实主义写法,谢锦也承认,在这之前,《收获》其实是比较偏向纯文学性的,对写作技巧比较看重,但这次跳出来,选择《立秋》经过了慎重考虑,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理由,“我们编辑部包括我们的主编程永新,都展开了好几场讨论,我们可以给出两个重要的理由,第一个就是两个字——扎实。《立秋》有一种观照现实的力量,说的就是一个农村少年读了书来到省城,当记者,有了铁饭碗,后来又砸了铁饭碗去下海经商,从一个小饭馆到民营公司,再去收购国有企业,最后扩张做大,整个一个完整的过程。”谢锦直言,里面的阶段性题材是有人写的,比如创业、下海,但这个连贯的过程,一气呵成的曲折完整的道路,是没有人写出来的。“因为完整而真实,因为真实而扎实,它的每个部分都经得起考验。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写得出来这样的情节和细节。”
第二个重要的理由,谢锦认为,就是小说的情感丰沛,血肉丰满。“里面有很多打动我们的细节和人物,充满了生命的元气,主人公在创业道路上,他的每一步对他来说都不是胜利,或者说不是完全的胜利,而是充满了妥协与抗争。”所以,基于这两个理由,即使所有人都认为,《立秋》的文学技巧较少,不取巧,缺乏一定的文学气质,但最终,现实的大胆表述和精准的映照让《收获》上下深感难能可贵。
现实的书写打败所谓的文学性
阿来被冲击被感动
作为杜阳林走上长篇小说创作的引路人,著名作家阿来一直是他的第一读者。无论是第一部《惊蛰》还是《立秋》,阿来都在第一时间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甚至两部小说的名字都是阿来取的。如今,面对已经刊发并即将推出单行本的《立秋》,阿来表示:“这部作品是真正打动了我的。我从这个主人公的成长,看到其中揭示的社会矛盾,同时看到这个时代逐渐开放的过程,我很感动。”
阿来
阿来回忆当初阅读杜阳林这两部小说时,他也觉得自己身处比较矛盾的境地。一边是小说写得真实,非常有感染力和冲击力,但另一边它确实缺乏一些所谓文学性的东西,比如字词句的斟酌,谋篇布局的考量,突破传统,有全新的尝试……但阿来经过反复咀嚼和思考后认为,这样的写作其实在文学当中一直有非常强的生命力,“比如路遥《平凡的世界》,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都是这种来自底层、黑暗中几乎绝望地生长。”
阿来认为,这样的故事与时代是紧密相连的,主人公有那种顽强的生存意志,时代提供了一种可能,“如果少年是在六七十年代,那就没有他了。有幸的是,时代在变,70年代到80年代,社会结构在松动,国家走向开放,为人的成长就提供了可能性。主人公在那个时代摸爬滚打,完全体现了具体的生活内容,人生经历、社会进程,体现了变革当中的那种戏剧性的现实,这难道不可贵?”阿来强调,如果作家对现实没有自己深刻的体验,而是追求过分宏大的叙事,就会显出他的空洞和不可信赖,而杜阳林,恰恰就不是这样的作者。阿来甚至用杜甫来比拟,“诗圣”写下的都是现实,进而成为“史诗”,那么何为“史诗”?“我自己有一个定义,就是当一部作品能写出人的坚韧,我就觉得它具有了史诗的性质,而不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的叙事。”
莫把风花雪月当文学
两位评论家肯定《立秋》的意义
丛治辰(左)
文学评论家丛治辰坦言,他从中学时代开始看《收获》,也清楚《收获》对纯文学的坚守。他认为,纯文学与先锋文学有紧密的联系,《收获》是先锋的代表,那么,何为先锋?丛治辰表示,先锋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推翻旧的东西,不断在已经疲惫的审美趣味的文学表达上翻出新意来,“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收获》在今年第六期发表杜阳林的《立秋》,恰恰是先锋之举。”丛治辰直言,当那种在技术层面不断地打转,但是经验层面逐渐匮乏的小说被冠以纯文学之名大行其道的时候,杜阳林的《立秋》更能提起读者对文学的兴趣,提供新的文学经验。
黄德海(左一)
文学评论家黄德海提出了一个疑问,文学作品到底是以经历为主,还是文学为主?他说这其实是一个强制分类造成的,认为与经历相关的不叫文学,不配叫文学。对此,他是持反对态度的,他认为很多人把文学拔高到一个地步,跟实用性、跟活生生的世界脱节了,“把风花雪月当文学,却把朴实给忘记了。”黄德海肯定《立秋》是属于传统文学的一部分,本该就有一席之地,不是被放弃的文学类型。同时,黄德海看到了《立秋》中对城市和农村的书写,写出了不同的景况,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延续《惊蛰》的故事
杜阳林写出一代人的心灵史
分享会上,杜阳林介绍了《立秋》的主要内容。这部小说延续了《惊蛰》的故事,讲述了凌云青走出乡村之后的经历。进城后的凌云青带着澎湃的生命气息下海经商,面临的艰难困境,挣扎的斑驳血泪,既是人性的展示场,也是命运的分水岭,深刻呈现了时代变革的一代人求生存奔发展,勇闯市场涅槃重生的曲折历程。
“两年前,我的长篇小说《惊蛰》正式出版发行。一些热心读者较为关心,主人公凌云青历经艰辛,寻求生活奋进的力量,实现生命的绽放走向重生,后来进入城市怎么样了?”于是,杜阳林开始创作《立秋》,曾在媒体工作了十几年的他,接触过那些离开乡村进城打工的人,也见证过不少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时代大潮,演绎了激荡人心的时代故事。再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立秋》诞生。
杜阳林坦言,他想创作的,不是时代奔流的创业史,而是一代人的心灵史。“我期待我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能在艰难逼仄的境遇里,演奏生存的旋律,释放仁者的光芒。我也愿意以生活体验与心路历程为核心,在他们命运起伏的追踪中,力图展开对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深沉探索和思考。”
据悉,《立秋》单行本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联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