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草|李燕燕:再见三岔湖

2023-11-24 16:57:0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李燕燕

30多年前,我是个孩童,与父母一起,踩着吱嘎作响的脚踏船游于三岔湖。那年,这片密布着岛屿的人工湖泊刚对游客开放,人们还习惯称它为水库。那个年月,孩童见过的景物实在有限,望着眼前一大片涟漪,小小的脑瓜转着:大海应该就是这样吧!

岁月一点点消磨儿时的记忆,三岔湖与脚踏船渐渐只剩下模糊的光影。后来,我看过真正的海,见过更多的湖,亦渐渐明白:天生万物,各有妙处。

30多年后,再见三岔湖,我已年过不惑。此时三岔湖拥有更多美誉,如“成都的‘千岛湖’”“成都东部新区生态涵养地”等。现在知道了,那些隔着一大扇落地玻璃鸟瞰所见的一众岛屿,原来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花岛、月亮岛、鸟岛、斩龙岛……

沿湖散步,有同我年纪相仿的游人见水说山。于是,湖周山区的丹景山,便在他的言语间活灵活现:“那时的夏天呀,丹景山到处都是蝉,午后叫声起伏,只要是树——再低的树干都趴了一只,悄悄走去提起翅膀,它便束手就擒……”现在是初冬时节,定是见不到山里的蝉,却有成群玲珑小鸟飞翔于山水之间。

泛舟湖上。数十年前的小小脚踏船早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能容纳下近20人的游船。湖面辽阔,阳光倾泻而下,激发人心深处的快乐,也勾起那些往事——半个多世纪前,龙泉山灌区工程开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建设三岔湖等三座水库。鼓劲的呐喊,在巨型的工地回荡。声音伴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史,永留天地间,或许现在也能听见,湖风吹拂,隐隐约约。

如今的三岔湖,是白鹭的乐园。

初冬时节,岛屿的树纷纷褪去叶片,却立即被新的景致装点。白鹭们栖于枝干上,远看去恍若洁白的大花。也有外出归来的白鹭一时找不着高处的栖息地,便在水边歇下了——一只脚曲缩于腹下,一只脚支撑着站立。如此姿势的白鹭,在岛边很常见。

它们不喜欢挨得太近,彼此总是隔着距离。所以,有时岛边一连串站着10多只,彼此间保持着几乎相同的距离,这使它们像极了岛屿边沿的一根根汉白玉围栏。

白鹭是敏感、挑剔的。一个地方能成为它们的乐园,必定食物充足,又能安心。要知道,白鹭的羽毛可是传统的装饰物,古时的贵妇总是喜欢在帽檐插上几枝。传说,惯于群居的白鹭喜欢招朋唤友,一只出去发现适于栖息的好地方,便立刻把好消息告诉同伴。不多时,这片水域便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

就像三岔湖,许多年前被发展中的城市和落寞的乡村包围,很少有人提起白鹭。如今,游船缓缓穿梭于岛屿之间,人们的眼光,首先急于寻找这种美丽的动物。因为,它们是三岔湖的标志之一。

三岔湖从一开始,便不是孤立的。从蓄水之日起,它便辐射资阳、眉山、内江水系。如今,作为四川省新五大旅游区“两湖一山”的核心区,它融合了更多元素,或者说是与外界有了更多联系。

所谓“一叶知秋”,三岔湖向外地人透露了成都乃至东部新区这块新兴的宝地种种宜居的细节。是的,成都城区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公园,或许来时愁绪满怀,历尽沧桑的大叔于晨曦吹出的笛声,立时将愁绪尽数驱赶。是呀,人生一世,或苦或甜,活在当下最好。来到三岔湖,生态大美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客从远方来。重庆的客人看惯大山大江的雄奇,在三岔湖可以感知湖泊草木间的岁月静好。远方的客人从天府机场出来,上一刻还在感叹中国基建的惊人速度,下一刻便坐在红色粉色万寿菊点缀的小院里,指点着不远处的波光粼粼。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