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群众精神生活“家常菜”?知名导演建议……

2023-11-23 23:10:5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诗侠


论坛现场。向宇 摄

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

11月23日,在2023(第十六届)四川电视节会场,以“传承文化记忆 创新主流表达”为主题的论坛举行。多位国内知名电视剧导演,采取先导发言和圆桌论坛相结合的形式,就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新时代影视剧表达展开讨论。

参与分享的导演年龄段覆盖老中青三代,也是电视剧创作的主力军。在他们看来,电视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大众化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餐”和“家常菜”。

当前,我国电视剧年产量居世界首位。在生产繁荣的大背景下,如何才能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与会的嘉宾也基于自己对行业的理解,在本届电视节的会场上发出呼吁与建议。

守住“根”与“脉”

对传统和历史保持敬畏与热爱

“现在的传承,源自上一代电视人的创新;当下电视人所开展的创新,也有望成为下一代的传承。”知名导演阎建钢的开场白刚一出口,大家不约而同鼓掌。


导演阎建钢发言。向宇 摄

导演陈燕民对此深有同感。在他看来,后辈接力前辈推动行业创新发展的脉络,在电视剧行业中一直存在,新时期开展电视剧创作,更要守住电视人所秉承的“根”与“脉”。


导演陈燕民。向宇 摄

如何寻得到根?如何摸准了脉?结合到现实中的创作经验,陈燕民也将这些问题的答案锁定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离开了这个根,创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陈燕民表示,近年来国内涌现出来一批广大群众点赞的优秀电视剧,往往都离不开导演对传统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自称是传统文化“铁粉”的导演林楠用“热爱”作为关键词,强调了保持敬畏之心的重要性。


导演林楠。向宇 摄

“在我刚入行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拍古装历史剧时候的场景。带我的老师傅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查找史料,确定电视剧的表达细节是否合理,这也深刻影响了我的创作理念。”林楠也强调,每部作品都能侧面体现创作者对传统、对历史的认知。“作为一名创作者,你该怎么向你的观众去表达?我想这一切的基础都是热爱。你得先爱你要表达的那些人、那些事,有了真情实感在里面,再传递给观众的时候才能打动别人。”

在创作者表达历史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不同年代观众的成长环境、知识范围和艺术理解上的差异。以反映南方孤儿被送到内蒙古草原抚养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国家孩子》为例,导演巴特尔分享了创作手法上的更新迭代对于历史题材艺术表达的重要性。

“在今天这个时代来看,我们坚定的想法就是不再去渲染苦难,要更新自己的话语体系。我们也在电视剧中注重表达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以符合当下人理解的方式传递那段历史,这也是这部电视剧能够持续重播吸引观众的原因。”

激发“美拉德反应”

深入现实生活提炼共情共鸣之处

“在2014年拍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我们一度因为资方对现实主义题材的不认可中断了拍摄。当时我急得甚至想要自己掏钱来补齐资金缺口,好在最后多方周旋完成了拍摄。”从四川成长起来的导演毛卫宁曾极力呼吁给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以一席之地,看到最近几年现实主义电视剧的精品越来越多,他也深感振奋。

“从年初算起,我们就有大热的《狂飙》《去有风的地方》,还有网络剧《漫长的季节》,无论在哪种平台播出,只要是好作品,我们都鼓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也在现场盘点起一系列得到观众和市场认可的现实主义题材剧集。

高长力还为现实主义加了一个“温暖”的前缀,也解释了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方向。“我们要倡导的是温暖现实主义,现实题材创作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矛盾和问题。但是不要怕,矛盾都是发展中的矛盾,问题都是过程中的问题,结局要给人温暖,给人希望,让人们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就是要传达这么一种理念。”

在与会的多位导演看来,现实主义剧集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土壤,也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而将现实素材转化为爆款电视剧作品,离不开创作人的“好厨艺”。

“我觉得年轻导演可以从理解‘美拉德反应’这一烹饪术语的原理上来开展创作。”导演杨文军介绍,美拉德反应来源于煎牛排的场景。高温之下,原本平淡的牛排表面产生让食客食欲大开的色泽和香味。同样的,导演既要沉下去,沉入朴实的现实生活中,也要学会对生活再度提炼,表达出观众能共情和共鸣的元素。

在具体的选题角度上,毛卫宁强调创作者不要关在书斋里去想象观众。“就是立足于时代浪潮,贴近我们观众的事业与生活,顺境和逆境,爱与恨,这些就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巨大宝库。”毛卫宁认为,观众对作品是否具备真实的生活质感具有绝对的发言权,因此电视人一定要尽最大努力追求真实感,经得起岁月的审视和观众的评判。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