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揭晓阶段性学术成果

2023-11-17 15:20:2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新石器晚期至西汉早中期时,川渝地区的文明如何演进?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又是如何?11月17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阶段性学术成果研讨会在眉山举行。会议揭晓了部分巴蜀考古新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会,共同探索巴蜀文明进程。

《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旨在深入阐释新石器晚期至西汉早中期川渝地区的技术发展、资源与生业模式、族群演变、社会形态与宗教信仰等内容,全面展现川渝地区文明演进及其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项目包括了“川渝地区文化发展的年代框架与谱系”“川渝地区先秦时期社会复杂化研究”“川渝地区先秦时期文明形态与模式研究”“巴蜀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互动与发展”等重点研究方向以及多个专题项目。3年来,项目参与方在三星堆、登云古城、罗家坝、城坝、竹瓦街、鱼凫村、宝墩、梧桐土、冬笋坝等遗址展开考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记者从会上获悉,在川渝地区先秦时期社会复杂化研究上,近年在眉山登云村新发现的登云城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成都平原最南端的一座宝墩文化时期的古城址,为揭示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形态、组织结构、生业形态以及从聚到城址形态的转变及演变过程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在新津宝墩古城遗址新发现疑似水稻田遗迹,填补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水稻遗迹的空白。

在三星堆遗址月亮湾地点新发现两组大型建筑基址,是继青关山大型建筑之后发现的又一建筑区,且距离青关山建筑区仅200米左右。对于认识三星堆遗址的功能分区、建筑格局、族群分布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对三星堆、罗家坝、重庆小田溪墓群等遗址的新发现,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考古研究成果还显示:夏商周三代中原王朝均不断地在川渝地区施加政治影响,其势力与影响呈现出一波强过一波的态势;商周时期南方风格青铜器在川渝地区有较多发现,如三星堆和金沙遗址,西周时期峡江受到东部青铜文化影响,成都平原古蜀则有明显来自于关中文化的影响;东周时期,南方楚文化的势力一度影响了巴蜀上层统治阶级,随着秦灭巴蜀,巴蜀地区被纳入中央王朝政府版图中,丰富了中国古代多元一体化进程。

不过,《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还有诸多学术问题尚未解决。与会专家建议继续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把田野发掘成果转化为认识,继续深化研究,开展归纳川渝地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文化发展总序列、将巴蜀文化进程研究上升到文明进程研究等工作。

据介绍,《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未来还将继续系统、深入开展考古、保护、研究、传承等工作,在川渝地区先秦时期遗址及周边区域系统性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构建川渝地区先秦时期年代序列与考古学文化谱系,深入推进巴蜀文明聚落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等方面以及及时整理、出版考古资料、多学科交叉研究等方面发力,为复原川渝地区先秦文明社会提供科学依据。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