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梦琳 吴晓铃
作为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重大成果之一,在三星堆发现了丝绸遗迹,引发全国轰动,证明3000多年前的古蜀人已经开始使用丝绸。
11月16日,在广汉举行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研讨会”上,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周旸介绍了三星堆遗址出土丝织物组织及织造工艺阶段性研究成果,首次深入揭示了这一古代文明的丝织品组织结构和织造工艺。
据介绍,此次研究确认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纤维材质为桑蚕丝的基础上,对丝织物的组织结构和织造工艺进行了详细研究。
根据不同的织造工艺,丝绸分为不同的品种。据介绍,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丝织品中,平纹织物最为普遍。这种织物通过经纬线一上一下的编织而制成,被称为“绢”。三星堆发现的“绢”中,经纬密度和纱线粗细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一些样品呈现相对稀疏,而另一些则更为紧密。
而发现与附着在2号坑铜眼泡上的丝织物,属于平纹地的暗花织物,被称为“绮”,属于较高档的丝织品。
此外,研究团队还观察到了斜编织物的存在,这是一种两组经线交叉编织的原始方法,在许多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中都有发现。
那这些丝绸是怎么生产出来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三种可能的织造工艺:原始腰机、双轴织机或踏板织机、提花织机。
首先,通过对三星堆出土的玉刀的研究,研究团队推测可能存在原始腰机,这是一种以人的身体作为机架的原始织机,具备基本的开口、引纬、打纬三种操作功能。
其次,可能是双轴织机或踏板织机的织造方式。据介绍,战国秦汉时期已经存在踏板织机,研究团队认为三星堆当时可能已经发明了具有综框、经轴和卷轴的织机。
此外,提花织机的织造方式也可能存在。绮属于一种提花织物,可能是由专门的提花方法生产的。
这一系列研究成果不仅为解读三星堆地区古代纺织技术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线索,同时也为认识古代丝绸业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资料。“这些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古代丝绸生产和文明技术也提供了重要资料,为人类历史的织造技艺留下了珍贵的遗产。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深入挖掘三星堆遗址的文明宝藏,为揭开古代丝绸之谜提供更多关键信息。”周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