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丁忠明:三星堆青铜铸造使用了本土“黑科技”

2023-11-16 11:41:1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梁庆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吴梦琳

三星堆青铜器造型独特、充满瑰丽的想象力。这些青铜器究竟在哪里铸造?采用了什么技术?是三星堆找中原下的定单,还是外来技术人员到三星堆进行的技术支持?11月16日,“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研讨会”在广汉举行。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丁忠明介绍,三星堆与中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既有相似的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相似共性在于二者均使用了陶范法铸造,铸造时采用了金属垫片及定位泥芯撑技术以及铸接技术。但三星堆青铜器也有鲜明的个性。青铜器的盲芯中普遍存在细长的长方体木条,是三星堆独特制泥芯技术的反映;并且大量使用了铸接技术。”


三星堆青铜铸造有独特的制泥芯技术

自三星堆6座新发现祭祀坑发掘启动以来,来自全国的科研机构也针对三星堆遗留的诸多学术问题进行了集体攻关。在研究三星堆青铜器铸造工艺时,研究人员在两件青铜鸟的腹内以及青铜龙头的泥盲芯中发现了细木条。这些木条与泥盲芯长度相近,“有意为之的木条应是为了制作湿态泥芯时的工艺方法。在目前检测的大量中原商周青铜器的盲芯中,未见用有机物作为芯骨的工艺技术。”丁忠明表示,泥芯内部结构的差异,说明这是三星堆独特的制泥芯技术。

研究人员还在另几件青铜花苞内的泥芯中发现了不规则圆柱体空腔。“这些空腔虽然现在已被后期埋藏的泥土所填充,但是器壁却很光滑,说明这些孔洞并非后期通过挖制泥芯而形成。应是制作泥芯过程中,预设了树枝类有机物,这样后期清理出光滑内壁才较为容易。”丁忠明认为,3件铜花苞都出现这种现象,同样说明设置有机物作为制泥芯的芯核的方法,普遍存在于三星堆的青铜器中。

大量使用铸接技术

研究人员还发现,三星堆青铜器的铸接技术已非常普及。

丁忠明表示,三星堆青铜神树的构件中,便使用了铸接技术将三件羽状装饰物铸在了一起,还设置有自锁的销孔。此外,在精美的青铜小鸟上、带有发髻的青铜头像、大铜鸟的两羽翼等都运用了铸接技术。“或许正是因为技术的普及,使得三星堆能制作出像神树一类的形状特殊器物。或者说正是因为三星堆制作复杂器物的需求,才使得铸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这与当时的中原仅存在个别铸接技术的使用有着明显不同。”

这些不同,在学者们看来就是判断三星堆青铜器产地的珍贵线索。丁忠明表示,正是这些不同,或许可以认为具有这些独特技术的青铜器应为当地制作,起码非出自中原。这些特色技术应用与当地的取材、社会需求存在紧密联系。

当然,三星堆青铜器从器形到制作技术虽有独特之处,却都是陶范法铸造,很多制作技术与当时中原青铜器具有一致性,“这或许说明了三星堆广泛吸纳了外来的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创新和提高,最终成就了三星堆青铜艺术的灿烂辉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