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文/图
11月10日,一场文学对谈在剑门关拉开大幕。《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著名诗人、鲁奖获得者李元胜,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向天渊,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唐小林,首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得者哑石,2021年度川观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瘦西鸿以命题漫谈的形式,从生态、历史、地域等方向,深入地探讨了新时代语境下的当代文学、当代诗歌发展路径。
对谈现场
李元胜从2000年开始以自然物种为重点的独立田野考察,足迹遍及全国,已出版《昆虫之美》《旷野的诗意》《与万物同行》《亲爱的虫虫》等多部与自然有关的书籍。他认为,生态文学是源于人与自然、人与现实世界甚至人与宇宙总体关系全新思考和重新创建,“生态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会有一个全面的、基础性的改变,它会促使当代文学重组,以适应生态文明时代。”李元胜直言,如果当代文学有天花板,那么对自然的写作价值的重新判断和使用,肯定会带来中国文学天花板的更新。
向天渊则从《大块仍能假我以文章乎》为题,唐小林以《生态诗的一种说法》为题,哑石以《历史的现代诗性书写》为题,瘦西鸿以《地域诗意书写回顾与前瞻》为题,深入剖析了生态诗歌的写作,他们认为诗歌应该倾听自然,应该与现实建立内在的联系,在诗歌中让伦理属性和美学属性实现对话,产生张力,让诗歌真正成为山水当中长出来的文字,文字里长出来的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