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如何实现动画产业正向循环? 国内大咖提出这些建议

2023-11-09 19:34:3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

从充满浓郁中式风格的《中国奇谭》,到诗意恣意挥洒的《长安三万里》,近年来的动画产业不断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也让不少动画粉丝畅想未来动画产业的发展前景。在爆款作品持续涌现的当下,如何思考动画产业的未来?

11月9日下午,成都市动漫游戏协会特邀知名动画企业代表、《中国奇谭》系列短片导演、高校教授等相关行业嘉宾,来到成都共同对话中国动画创作方向与未来。

参与的嘉宾不约而同对动画产业未来持有乐观的预期,但也表示想要实现产业的正向循环,还需要在从业者、观众和动画产品等层面实现良好的对接沟通,并在AI(人工智能)的冲击下保持创作者的创意和灵感。

促成动画产业正向循环

产品需要从数量丰富向类型多元发展

“十年前左右我刚入行。回过头来看,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动画作品数量的增多,无论是二维动画还是三维动画,都在高速增长。”哔哩哔哩动画制作中心总监唐云康表示,这些年动画产业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受到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催化,另一方面也留下高速发展下的隐忧。“大家往往很赶,团队一股脑上马,把产品推出来。打磨不成熟、过于追求速度、类型趋同是不少动画团队的通病。”

这些快速增长的作品中,因制作工具的成熟和批量制作的便利性,三维动画是不少动画团队的主流选择。对此,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宋磊认为这里有审美单一化的缺陷。

“很多动画形象是标准的俊男美女,连一个稍微有点胖的写实人物形象都很难找到。”宋磊表示,题材和形象单一,导致普通观众很难找到自己的投射和日常生活的影子,人性共情的元素就变少了。

在《中国奇谭》之《玉兔》篇的导演徐宁看来,多部风格各异的短片汇集而成的动画作品《中国奇谭》目前播放量接近三亿,是和标准化动画产品相对的一个反面。

“足够差异化,足够包容甚至容忍动画创作者奇奇怪怪的风格,我觉得是《中国奇谭》能够大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徐宁建议动画创作者要有更加灵活的创作思路,不拘泥于某一套定式,让类型更加丰富、多元的动画作品满足不同喜好的长尾观众,扩大整体的动画受众群体。

“最近几年,我们的动画创作者中不断有新鲜血液涌入。在这一基础上,还要让创作者保有创新理念,实现更多类型的动画产品涌现,然后吸引更多的人成为动画的观众,在市场的打拼和产品的打磨中,进一步带动这些新鲜血液成为成熟血液,形成正向的循环。”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动画系副教授刘琥强调,未来的发展更依靠多方互动的良性循环。

正视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

动画人要保持创作者的独特理念

“现在的动画创作者拥有更便利的工具,甚至不少小学生的假期作业就要求创作简易动画视频产品。”《中国奇谭》之《小卖部》篇导演顾杨对动画创作出现的全民化趋势颇有感触。

在分享嘉宾看来,新鲜血液不断涌入动画行业,离不开动画制作工具的低门槛化,但这也让行业更加深层面反思动画的“作者性”。

“我们不能否认,新技术可以辅助创作者取代部分人力劳动,但这必须建立在创作者给予清晰逻辑指令的前提下。”徐宁认为,目前的AI能力对短期培训后就上马的画手冲击最大,最核心的导演和美术指导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AI目前更像是一个工具库,就像我们可以调用它来生成很多的烟花绽放的画面,但从哪个角度看烟花最符合作品的逻辑,还是要看创作者的视角。”哔哩哔哩站动画制作中心导演董易也强调不要片面依赖AI的能力。

动画创作的过程,是一个需要阅读生活并构建想法的过程。在AI的冲击下,保持创作者的独特理念是宋磊非常看重的一点。“创意最重要,建模和美术风格是次要考虑的事情。甚至你可以怀抱一个灵感很多年,直到最适合它呈现的技术形态出现再落地。”

“动画行业虽然受到了AI的冲击,但我们觉得不应该抵触它。”刘琥介绍,在西华大学动画专业的培养中,作为工具的AI已经在教学中得以应用。“但必须明确的一点原则是不能在作品发行端直接使用AI作品,这在版权层面和学生成长上都是不利的。”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