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刘正成详解书法审美

2023-12-28 23:46:5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杜馥利

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 文/图

12月28日下午,国际书法家协会首席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刘正成走进四川师范大学,做客“封面开讲了”活动,为现场师生详细解读书法艺术的审美体验。

从“视觉层面上的审美”“精神层面上的审美”“文化层面上的审美”以及“当代书法的审美趋势”四个方面入手,刘正成对书法艺术进行深入探讨,从表层到内里,从形而下再到形而上,逐步递进解读书法文字背后的内涵。


刘正成在讲座中

“讲书法比讲红楼梦更难”

研究《红楼梦》的学问被称为“红学”。周汝昌是我国知名的红学家,同时也是有名的书法家。2002年,彼时已经在书画界有所建树的刘正成,与已经84岁高龄的周汝昌先生进行了一次难忘的谈话,聊的正是“讲书学比讲红学难”这个话题。

刘正成至今仍对这段对话印象颇深。他回忆起,当时的周汝昌指出研究《红楼梦》有字句、典故、情节可供我们琢磨,而书法艺术,却无“迹”可寻,而当我们认为一件书法作品“真美”的时候,则是一个美学与审美感受的问题,若要说得很细,就很难展开。

“要理解书法之美,首先就要从字体演进、用笔之变、作品幅式等讲起,再进入到字与自然、字与人等精神境界,最后过渡到书法汉字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体验。”刘正成随后带观众从书法的结字(汉字书写的间架结构)与字体演进开始,将书法不同于理性科学的艺术之美娓娓道来。

“大家写‘社’字的时候为什么左边低一些,右边高一些?写‘行’字的时候却又反过来?”在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刘正成稍微一顿,随后坦诚地说:“其实我也说不清楚,这是个意会和领悟的问题。书法不像数学一样有固定的、逻辑严格的公式可以套用,也就是我们全凭书法家的感觉和理解,而不同的感觉和理解呈现出来,这种意会就有了高下之分。”

“同样不容易的还有书法的用笔,什么时候用垂露,什么时候用悬针,这个也是要靠书法家个人的理解。”刘正成再次强调书法的艺术属性,“你看《兰亭序》里20多个‘之’字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这其实没有完全确定的规律。”

书法创作的艺术属性也影响到审美体验。刘正成提醒在座师生,当作品挂上墙后,观赏者是远距离通过视觉感知去欣赏审美,这种审美自然具有感性的倾向,作品本身的阅读功能退居其次,也就是首先诉诸视觉对作品外形形式的扫描,把文字内容的解读放在视线感觉之后。“我把这个变化称作书法作品的美术化倾向,这个变化也成为影响至今的书法审美的主流。”

“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讲座现场图片

在刘正成看来,文化层面上的审美,是中国书法艺术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区别于西方哲学艺术最特别的部分。刘正成在这里引用了著名华人艺术家熊秉明的观点——“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西方哲学是逻辑性的,而中国的哲学是体认性的哲学、伦理性的哲学。”刘正成向观众解释,例如数字“一”,在西方人看来就是一个数量符号,在中国来说,拿起笔写到纸上的时候,“一”就具有了不一样的中国文化意涵。米芾、苏轼、黄庭坚等书法大家书写的“一”是不一样的,前一天写的“一”与后一天写的“一”也是不一样的,这也说明了书法既是形象的,也是抽象的。

书法作品背后承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书法艺术的文化精神得到传承,这种文化精神也充分体现在经过历史选择所确立的经典作品上。”刘正成以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三大作品为例,详细解读了书法中蕴含的家国和个人情怀。

《兰亭序》折射出人的进步思想与生命的价值。王羲之以艺术自觉将对生命的感悟化成一种感性形式表达出来,找到了个人和社会不同的区分,回答了人在社会当中怎么处理自己的社会行为的问题;涂抹多处的《祭侄文稿》将士人临危不惧献身的过程用书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传递出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寒食帖》则传达了困顿之中仍然心怀救国济民情怀的理想信念。

“这样的作品,你就不能像我刚才说的哪一笔长、哪一笔短来欣赏它,一定要和创作者的生平、个人经历联系在一起去欣赏。”刘正成最后强调,“书法是中国的文化图腾。这些作品成为经典,它不光是字写得好这个原因,它还承载了一个人,承载了一段历史。”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