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12月12日,蜀道研究院在成都揭牌,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7位权威专家分别从蜀道价值、研究现状与未来、资源保护等方面,阐述了蜀道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演进的当代价值和国际影响力,也客观分析了蜀道研究存在的现有问题。专家们建议加快构建多学科跨区域综合研究体系,建立研究基金、课题发布、专著出版、平台建设、成果共享等在内的系统性机制,切实担负起蜀道研究传承的历史使命。
附专家发言摘登:
蜀道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影响
(蜀道研究院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王子今)
远古先民在很早以前就打通了秦岭到巴山的交流。早在前仰韶时代,秦岭交流已实现南北沟通,商周时期又有了更好发展。到秦并天下至西汉时期,蜀道实现了将南北贯通一体的历史作用,也因此在世界文化史上极具影响。待此后与丝绸之路的交流连接,更是起到了沟通世界文化的作用。
蜀道研究院成立以后,建议在继续新研究课题的同时,充分吸纳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
蜀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利用价值
(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 孙华)
蜀道从功能意义上有三重意义,即国家道路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明时期重要国策“茶马互市”的茶马古道主道,以及古代长安通往印度的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东线的北段,非常重要。
建议蜀道研究院未来继续开展多学科的蜀道现状调查和记录研究、蜀道沿线历史城市及城址研究、蜀道沿线驿铺现地考察与研究、蜀道的交通工程学研究、蜀道沿线环境及景观考古研究、古代蜀道保护和管理法规机制的研究以及蜀道的展示利用和旅游研究。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以交通线路研究为基础,聚焦蜀道研究,放眼全国古代道路网络,服务于蜀道的保护和利用。此外蜀道研究院应该不只是局限在蜀道研究上,还应以此为起点和核心,逐渐将研究领域扩展到中国古代道路网络和现存的全部古道遗产,从而使蜀道研究院从区域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建议统筹规划蜀道考古工作
(蜀道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王仁湘)
从距今7000多年前,北方与蜀地的交流已经非常明晰。特别是细石器文化这种具有全球指标性的考古线索能在四川多次出土,表明蜀地很早就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种种考古发现表明蜀道的开通,远比我们原来了解的要久远得多。这也说明,蜀地并非是封闭孤立之地,它很早就接纳周邻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影响,在这种接纳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姿态。到商周时期,中原文化对蜀地的影响更加明显,秦汉时期蜀地纳入了中原政治经济文化圈。
然而过去的考古工作尚缺少大范围的统筹规划,成果也比较零散不够系统,建议未来制定考古调查规划出版相关报告,选定遗址作重点发掘,设立研究基金,拟定蜀道相关考古研究课题,并设立相应的考古平台,定期交流工作进展与收获。
建立蜀道研究平台十分重要
(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
蜀道研究平台的建立十分重要。从蜀道研究院、蜀道研究会等平台的建立来看,不仅对于蜀道申遗工作,也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学术研究需要时间沉淀,蜀道研究需要田野考察,希望这种研究不是一个热潮,而是一种长久的磨练。
提高蜀道研究科学水平的路径。搞清楚线性遗产的历史线路最为关键,其它制度设计、交通工程、文化风俗必须以此为空间限制。
蜀道保护和开发也应纳入关注范围,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方式推进,毕竟把蜀道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物质精神象征而保护起来才是核心所在。
站在中华文化凝聚力的更高角度审视蜀道价值
(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理工大学研究员 冯岁平)
蜀道研究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政区的演变使蜀道被视作不同路段,但作为一个道路交通体系,不管是川陕甘,均需站在中华文化凝聚力的更高角度审视。无论是蜀道文献的搜集与整理,仍然需要花大力气;同时还需要摸清蜀道、栈道的家底,对沿途的文化遗产要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
关注蜀道生态文明演进及当代价值
(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 杨永川)
深度挖掘蜀道沿线近10万株古树保护的生态智慧,更好地发挥古树在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文化多样性传承中的作用,增强生态自信。
提升蜀道沿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水平,彰显国际影响力。蜀道沿线有大量珍稀濒危动植物生存于此,具有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制高点的潜力。以大熊猫、水青冈、珙桐等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实践,有助于向全世界发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声音,展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主张,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
依托蜀道资源,高质量发展自然教育。
积极推动甘肃学界参与蜀道研究与申遗工作
(蜀道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高天佑)
陇南山地,隐藏着大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古栈道遗迹,是蜀道甘肃段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蜀道甘肃段同样是蜀道构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甘陕川渝四省市必须为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和申遗而相互协作。作为“蜀道学”的倡导者,我代表甘肃陇南学术界积极参与、主动融入到蜀道研究与蜀道申遗的工作中来,将共同为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和申遗等工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