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在讲座中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摄影 李志强
如果语文教科书课文的作者突然现身,为你现场讲授作品的写作缘起,分享创作心得,分析艺术特色,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的同学们,就有幸上了这样一堂特殊的“语文课”。12月8日下午,作为“金牛·川观文学季”2022年度川观文学奖颁奖典礼重磅活动之一,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现身学校,为同学们主讲“观察,知识与表达——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
同学们认真聆听讲座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阿来的一篇散文,首发于四川日报,并入选了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文中,阿来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讲座中,阿来由文章切入并延展开来,分享了关于文学创作、语文教学的更多思考。
谈语文教学:“清辞丽句必为邻”,不能把文学跟应用文截然分开
讲座伊始,阿来便抛出一个问题: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语文也罢,文学也罢,更宽泛一点就是文章。”他说,在古典文学领域中,并没有细分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体裁,“古人没有把应用性的文字跟文学表达对立起来,所以古典文学当中的很多篇目,本意并不是文学。”
阿来为同学们签名留念
以生于今天四川彭山的李密所作《陈情表》为例,它主要讲述作者与祖母之间的关系,透露着非常真挚的情感,以当下的眼光来看,是一篇流传千古的散文名篇。不过阿来表示,《陈情表》“实际上是一篇应用文,‘表’就是下级写给上级的报告,诸葛亮的《出师表》也是如此。”
因此他认为,今天的语文教学,不能把文学跟应用文截然分开。否则,要么文学成了无病呻吟的空洞之物,跟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无关,要么应用文的写作远离了文采,远离了美。“‘清辞丽句必为邻’,我们要把清辞丽句当成邻居一样,每天跟它生活在一起,而不是只有写某种文章的时候才需要修辞。”
同学们向阿来提问
如何写好这样的文章?阿来由此引出讲座主题,“我觉得它牵涉到两方面,一个叫‘观察’,一个叫‘知识’。”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没有复杂的修辞和过分的雕琢,皆来源于准确的、认真细致的观察。同时,观察又需要以知识作为支撑,“哪怕我们去观察一棵树也得有一点植物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表达”出来。
谈文学创作:积累知识,充分表达,最后完成人生的大文章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2006年阿来到丽江旅行时,应当地相关人士之邀而作。“一千多字的文章,怎么写丽江?靠观察。”
阿来注意到,在丽江古城各处,抬头就能望见巍峨的玉龙雪山;在丽江古城著名的四方街,还保留着过去开凿的人工河流。在这里,水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体现了丽江朴素的人文、自然观。“这就是观察,从细节的观察,到对整个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观察,只有观察才能抓住特征。”
一些观点认为,写文章要先立意,考虑结构,不过阿来表示,它们与“观察”之间要有先后、轻重之分。“想要立意高远,但是观察没有到那个程度,立意就变成空洞的东西;想要结构起承转合,但如果没有观察,没有真实生动的细节作为支撑,就变成了空洞的骨架。”
《一滴水经过丽江》,既包括了观察,也包括了知识。阿来笔下,一滴水跌落到地底下去,又从黑龙潭冒出来,写的其实是西南地区常见的喀斯特地貌;文中写到松树、杉树、杜鹃、山茶等,也需要植物学知识。“观察需要知识,知识才能支撑我们从观察得来并最后形成的表达。”阿来认为,它们之间存在一种有机关系,很难分出先后次序,总是在同时发挥作用。
阿来总结道,一个小的地方,如果我们愿意留心它的知识,愿意把自己打开,就能看到它跟世界之间有趣的、有意义的联系。“我们观察,积累知识,充分表达,最后完成的是一个人一生的大文章,这才是最了不起的文章。”
谈人生感悟:对一个少年人来讲,比信念更重要的是好奇心
主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中,有同学提问阿来,“是什么信念让你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他对此表示,对一个少年人来讲,比信念更重要的是好奇心,“我不是反对信念,但是在拥有足够的知识和对这个世界足够了解的时候,才能建立起来真切的信念。”
也有同学好奇,写作会不会有界限?该如何克服这种界限?阿来认为,界限意味着不可逾越,或者需要付出非常的努力才能逾越,他更愿意使用“过渡”一词。“你的年龄在增加,你用于学习的时间也在增加,同时你对社会的认知、在社会当中的阅历也在增加,这都是悄然发生的自然过渡。”
此次讲座还吸引了不少其他课程的老师以及高中同学前来聆听。一位高中同学说,自己是通过《尘埃落定》认识了阿来老师,迄今已经读了十多遍,对它的创作缘起十分好奇。阿来对此回应道,自己当中学老师时,教过高中毕业班的历史课,久而久之,就想探究跟自己有关的地方的历史。他用了3年时间,把阿坝州8万多平方公里中的5万多平方公里,走了至少一遍,收集了大量的口传材料。
“如果要写历史,我们干嘛不能使它的修辞更有艺术一点,结构更加精巧一点,叙述更加行云流水一点?”《尘埃落定》由此而来,阿来说,“最后,历史面貌跟文字相得益彰,就具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