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2月9日,由四川日报社主办,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成都市金牛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都市金牛区融媒体中心承办的“金牛·川观文学季”2022年度川观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成都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举行。特别荣誉奖、小说奖、非虚构奖、散文奖、诗歌奖、“西岭雪”文艺评论奖等六大类获奖作家和代表,在颁奖典礼上领受了这一文学荣誉。这些作家和作品为何受到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青睐?有什么特点?代表着四川怎样的文学观和文学视角?川观新闻刊发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评委会对获奖作家和作品的授奖词,以飨读者。
非虚构奖授奖词
季栋梁《西海固笔记》
作为土生土长的西海固人,他深知这片土地上父老乡亲的迷茫与痛苦,也深知他们的奋斗与追求、梦想与希望。他以精准稳健的笔触,有温度、有厚度、有深度的“笔记体”独特视角,全景式多方位抒写了西海固两千年的沧桑巨变,以及巨变背后的时代缩影和精神嬗变,既立足高远,又直抵人心,为读者奉献出了一部“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有鉴于此,授予季栋梁《西海固笔记》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非虚构奖。
塞壬《日结工》
塞壬以“平视”的姿态进入日结工的日常生活,也以“平视”的姿态进入写作。“平视”并非口号与概念,更是发自内心的认知与出发点,这无疑是对打工文学与底层写作的一次突围。她的写作并不聚焦于书写苦难,而是呈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具有社会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这种介于小说与报告文学之间的忽略文体意识的书写,更是非虚构写作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一种突破。有鉴于此,授予塞壬《日结工》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非虚构奖。
范小青《家在古城》
这是一部小说家的非虚构作品,也是一部“寻根”之作,满纸江南风,具有深切的现场感和人文关怀。范小青跳出传统、现代,以人与城的关系为基本线索,宏观着眼,微观落笔,在不同层面上呈现了苏州古城保护的多元景观。《家在古城》展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是一部讲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典范之作。有鉴于此,授予范小青《家在古城》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非虚构奖。
范雨素《北漂们的日子》
范雨素说:“写作就是为了大声说:我存在!”她和以她为代表的皮村文学小组成员既是普通劳动者,也是文学写作者。《北漂们的日子》风格真挚、朴素,展现了劳动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呈现出饱满的感情和厚重的质地。范雨素的写作,在千锤百炼之后浓缩了生活的经验和巨大的能量,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真实又“令人惊异的世界”。有鉴于此,授予范雨素《北漂们的日子》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非虚构奖。
杨苡 口述、余斌 撰写《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
时代呼啸而过,历史抽象板结,而根植于生命的记忆却鲜活如初,强韧地交织出过往岁月的历历情景。杨苡先生的口述自传,既是一位女性的成长史,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一部个体见证下的百年中国史。从1919年走到今天,杨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时代与人生的淬炼,凝结为一代知识女性的天真与浪漫之歌。有鉴于此,授予杨苡口述、余斌撰写《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非虚构奖。
四川在线记者 裴蕾 余如波 视频 周芷冰 海报制作 丛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