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朵梅花是我艺术生涯中最大的欣慰和骄傲”——徐棻和她的梅花们|天府周末·封面

2023-12-07 19:07:4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向华


四川在线记者 薛维睿

日前,在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闭幕式上举行了2023年“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戏剧)”颁奖仪式,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剧、川剧史上的第一位女编剧徐棻获此殊荣。徐棻戏剧作品不仅深受广大戏迷的喜爱和认可,也是许多优秀戏剧演员的摇篮。中国戏剧界最高奖“梅花奖”评选40年间,徐棻戏剧作品先后成就“梅花奖”获得者12名,包括晓艇、刘芸、田蔓莎、陈巧茹、赵青、李莎、孙勇波、王玉梅、李小青、虞佳、伍思亭、张燕。徐棻曾表示,这“12朵梅花”,是她70余年艺术生涯中最大的欣慰和骄傲。


徐棻和演员们合影

12月3日晚,《徐棻和她的梅花们——折子戏专场》在锦江剧场上演。“他们说感谢我成就了他们,其实何尝不是他们成就了我。”在当晚演出前,徐棻穿着一身红衣出场,她在台上表示,“没有演员,我的剧本就是几张纸。有了他们,我的人物、我的故事、我的思想才能活跃在舞台上,变得鲜活立体。今天他们感谢我,我也借这个机会感谢他们。”

“给你半世积攒的爱”

梅花们集体亮相演绎徐棻作品


在《徐棻和她的梅花们——折子戏专场》,张燕、伍思亭、虞佳、王玉梅、赵青、李小青、孙勇波、陈巧茹等梅花奖得主分别领衔主演川剧《幺姑出嫁》、桂剧《巧凤讨休书》、川剧《卓玛悲情》、川剧《燕燕送茶》、舞剧《远山的花朵》、秦腔《买臣泼水》、川剧《许仙自叹》、川剧《寻子开荤》等。

“川西平原一方土,土生土长邓幺姑。”当晚,伴随一声嘹亮开嗓,演出由《死水微澜》中浓墨重彩的一折《幺姑出嫁》开启,再现百年前的川西坝子时光。田蔓莎主演川剧《死水微澜》等3小戏,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当晚在戏中饰演邓幺姑的张燕,也凭借此角荣获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今晚这出戏,让我的思绪一下回到1995年,当时的我很幸运,徐棻老师为我量身定制了《死水微澜》,在2003年成就我获得‘二度梅’。”当晚活动的主持人田蔓莎说,此后,《死水微澜》又被很多川剧艺术家复排演出,被陇剧、秦腔、京剧等移植,在各剧种均获得成就。


徐棻

徐棻戏剧作品受众多剧种喜爱。从1963年至2023年,除川剧外有23个剧种移植或演出过徐棻作品。当晚,桂剧《巧凤讨休书》(《马前泼水》一折),饰演崔巧凤的伍思亭凭借此角荣获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秦腔《买臣泼水》(《马前泼水》一折),在戏中饰演朱买臣的李小青凭借此角荣获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马前泼水》改编自徐棻2005年创作的《烂柯山下》。16年间,《烂柯山下》被川剧、评剧、滇剧、祁剧、秦腔、桂剧、北路梆子、越剧等移植,剧名分别改为《马前泼水》《马背上下》《买臣荣归》,共有9个剧种演出,诞生了“两朵梅花”。

“两人天南地北,一生一旦,互不相识,却不约而同地移植了川剧《马前泼水》去申报‘梅花奖’。”徐棻曾评价李小青和伍思亭“两朵梅花”,“估计是,他们看到了剧中古人的故事也是今人的生活;看到了好夫妻的炙热感情如何被油盐柴米一点点冷却;看到了人物的每一次选择都改变着人物的命运;看到了可免的错误因不免而摧毁了人生。因此,他俩利用情节的大开大合、人物的发展变化、表演的广阔空间,充分发挥各自的剧种优势,施展各自的表演才华,分别在2019年和2021年荣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

当晚,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晓艇,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刘芸,第1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莎等分别上台,以动人的感言串联起精彩的节目。“给你半世积攒的爱,给你平生所有的情……”演出谢幕,在死水微澜》的唱词中,演员们逐一向徐棻献花致敬。“这两句唱词代表徐棻老师一生对于戏曲的情和爱,今天我们所有戏剧演员也将这份情和爱送给徐老师。”田蔓莎说。

波折“申梅”故事

梅花奖激励演员的奋斗精神


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于1983年,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是全国性戏剧表演类专业奖项。1983年,演员晓艇凭借徐棻新编的历史剧《跪门鉴》和一台折戏,获得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我能获得梅花奖,很大一部分是徐棻的功劳。”在折子戏专场演出中,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晓艇来到现场,他回忆,当时在北京演出“申梅”时,徐棻写了一篇文章《晓艇,使观众着魔的小生》。这篇徐棻在北京招待所写下的文章,发表于《戏剧报》,生动描写了当时晓艇的人物塑造功力和台下观众的赞美之声。

在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之际应邀写作的《梅花十二朵迎春次第开》一文中,徐棻也提及了这段经历。当年,带着4部新排大戏去北京演出时,还没人听说过“梅花奖”,晓艇演出《跪门鉴》后广受好评,戏剧界朋友提醒他们申请梅花奖。全院上下如梦初醒,连夜运筹,为“申梅”加演晓艇折戏专场。“连续三场戏,是晓艇的‘演艺三平台’,他的‘十八般武艺’得以充分展现……经一番举全院之力的协作,演员晓艇戴上了中国首届‘梅花奖’的桂冠。”徐棻写道。


《徐棻和她的梅花们——折子戏专场》在锦江剧场上演,徐棻上台发言。

徐棻还曾回忆“差点竹篮打水”的陈巧茹“申梅”经历。当时,陈巧茹以张曼君导演的《欲海狂潮》二度申报“梅花奖”,在第三场演出时,麦克风突然没有声音。演出还有两场戏,正是全剧的高潮,73岁的徐棻着急得从观众席奔到音控台,找到其他女演员的麦克风帮陈巧茹换上,仍然没有声音,只能发出微弱的本嗓。几经周折,在众人感到绝望之际,麦克风突然响了。

在之后的演出中,陈巧茹精彩的超水平发挥,获得观众阵阵喝彩,但因为这场意外,众人都认为获奖无望。“都以为竹篮打水了,谁料到竟得胜而归。”徐棻回忆,“2011年,陈巧茹二度获得‘梅花奖’。感谢评委们的公平公正,给出了这个最富人情味的、最人性化的奖励。”

而田蔓莎的“申梅”故事,是“丑小鸭变白天鹅”的反差。初次见面时,徐棻并没有看上她。当时,田蔓莎是四川省川剧学校成人班的学员,去学校选演员时看到她时,徐棻想:“这女孩来唱戏,可能走错门了。”后来,听说田蔓莎获得梅花奖,她仍然觉得不可思议:“这烧火丫头能得‘梅花奖’?”

看了田蔓莎的演出后,徐棻对她的看法有了改观,认为自己太看重外部条件,后来答应并为她创作了《死水微澜》。《死水微澜》成为徐棻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田蔓莎也因为这部戏二度捧回“梅花奖”。

在徐棻看来,梅花奖激励了演员的奋斗精神,也提高了戏剧的表演水平。“因为评奖者要有新剧目,也就推动了戏剧文学的前进。40年的评奖活动,对戏曲的影响尤为巨大。它弘扬中国戏曲的美学精神;把握中国戏曲的本质特点;重视技艺更重视人物创造;既尊重传统又鼓励创新。这些标准虽然没有写在纸上,却已成为戏曲表演艺术的信条了。”

“戏剧人才营养钵”

成就戏曲演员们的艺术人生


徐棻作品被誉为“戏剧人才营养钵”,演员们都将她称作“徐老妈”,对于他们而言,徐棻不仅是优秀的戏曲编剧,更在戏曲表演、艺术追求、理想价值等方面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

“在徐棻笔下走出12朵梅花中,我是其中最幸运的一朵。”陈巧茹演出过13部徐棻作品,在她看来,每一部作品都倾注了徐棻的心血,帮助自己提高个人的表演技艺、艺术审美,通过表演理解体会她的戏曲理论和戏曲观,从她身上汲取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养分。

在人生道路选择上,徐棻也给了她引领和鼓励。陈巧茹回忆,1983年她来到成都,徐棻在锦江剧院看到她后说,“这小女娃娃是哪个,条件还不错。”那是她第一次见到徐棻老师,紧张得一句话都不敢说。1990年,13岁的陈巧茹演出了《白蛇传》,“从那个时候开始,徐棻老师带着我走到现在。我们去了国内外很多城市,每一次我和老师在一起,不管是在房间休息,还是在去演出的大巴车上,她常常跟我聊文学、艺术、人生,在各方面教会我许多。”


《徐棻和她的梅花们——折子戏专场》现场剧照

一度,身边不少人转行,陈巧茹也曾产生过困惑和动摇。徐棻问她,“你还爱不爱川剧,如果还爱川剧,就静下心来好好学,遵从自己的内心。”陈巧茹说,“我非常爱,但好像感受不到认同感。”

徐棻用舞台给了她力量。陈巧茹回忆,1997年,正是她最迷茫的阶段,徐棻将《目连之母》让我来演出,在没有经费和条件的情况下,就用一桌二椅做了一台精彩传统戏。“那个时候我才真正地知道,文化自信应该源自于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源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爱,对戏剧艺术的理解和执着的坚持。”

同样,在田蔓莎看来,徐棻也是她戏剧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人生导师。“她叫我烧火丫头,我称她香木头妈妈,徐棻老师给了我艺术生命。”田蔓莎说,演出《死水微澜》后,感到难以超越,徐棻告诉她要学会“另辟蹊径”,为她创作了《阴阳河》《三口岔》《马克白夫人》,成就了她的艺术转型。后来,徐棻又鼓励她转型做导演,让她导演自己的戏,引导她从演员思维转换到导演思维。

“徐棻老师是全能,她不仅能写剧本,在表演、音乐、导演等方面也都很在行。”田蔓莎说,“她告诉我要多读书、要写东西,培养我成为戏曲导演,丰富了我的艺术观,让我对现代戏曲有了新的认识。”

徐棻和梅花们的故事,是剧本与表演、编剧和演员相互成就的故事。12月3日至4日,在徐棻先生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庆祝活动——剧本与表演研讨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剧》杂志主编罗松认为,从徐棻身上可以看到,剧作和表演相互依存,深厚的戏剧文学为表演奠定坚固的基础,精湛的表演又为剧作注入生命力和活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优秀的舞台作品,共同推动戏剧艺术高质量的发展。

“编剧一定要懂舞台,演员一定要懂剧本,这是给这一行的年轻人‘掏心窝子’的建议。”对于今天的年轻后生,徐棻在研讨会上说,“希望从事戏剧行业的后来人懂得舞台,学几出经典的折子戏,哪怕唱得五音不全,或者走起来身段不好看,但有了舞台体验,下笔的时候,戏就在台上了,便能给演员更多表演空间,从感性上也更能理解戏曲的美学原则。”

徐棻说,另一方面,对于演员来说,要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才能把表演上学到的“十八般武艺”用得恰到好处,充分发扬戏曲的美学特征。“我希望大家能回归本体、不忘初心,如果不能将戏曲的美学特征发扬光大,就有愧于‘戏曲人’三个字。”

图片视频由成都市川剧院提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