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飞花——徐棻戏剧代表作》首发:求得灵魂的自在,追求精神的自由|天府周末·封面

2023-12-07 19:07:4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向华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文/图

12月2日上午,由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剧协《剧本》月刊主办的《自在飞花——徐棻戏剧代表作》新书首发式,在成都川剧“戏窝子”悦来茶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戏剧艺术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凝聚徐棻一生艺术创作心血的新书正式亮相。


《自在飞花——徐棻戏剧代表作》封面

《自在飞花——徐棻戏剧代表作》分为上下两册,收录了徐棻多年来创作的代表性剧目16个,包括《死水微澜》《欲海狂潮》《王熙凤》《田姐与庄周》《马前泼水》《红梅记》等,共计约60万字。

“徐棻老师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戏曲正奔跑在追求时代的路上’,她本人亦是如此。”正如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著名剧作家陈涌泉所言,前辈大家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以及对戏剧事业的崇高追求,将成为一代代戏剧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谈书名:在熟悉的范围里“飞花”

“戏剧属于文学的范畴,要到了舞台上才叫‘戏’。作为搞戏剧文学的人,我觉得我们应该首先求得灵魂的自在,追求精神的自由,不要被物质的力量或其他的事物所左右。”谈到书名中的“自在”二字,90岁的徐棻如此阐释道。

至于另外二字“飞花”,徐棻说,自己年纪大了,创作题材因此受限,“我就在熟悉的范围里头去‘飞花’。”在她看来,“每一个年轻人,都可以在你熟悉的范畴里‘飞花’,工业的、农业的、科技的,总之不要为了急功近利而违背自己的初衷,去追求一种虚名。”

对于“自在飞花”这一书名,参加首发式的嘉宾也纷纷解读。陈涌泉说,从1958年被分配到原四川省文化局,到1961年调到原成都市川剧院成为专业编剧,从1998年退休直至今日,徐棻一直笔耕不辍,佳作迭出。“徐老师的作品以发展延续戏剧生命,以创新使戏曲永葆青春,无论其人还是其作品都始终如‘自在飞花’,至纯至美。”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认为,“自在飞花”表现了一位艺术大师的那种自信、从容、淡定,同时也充满了诗意,“徐棻老师的艺术人生是飞扬起来的,并且像花一样绚烂。”

也有嘉宾结合成都历史文化,对“自在飞花”做了在地化的解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提到,成都文殊院有一副名联,其中下联为“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书名中‘自在’两个字,我认为表现了徐棻老师高超的哲学意识。自在是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徐老师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审美,这个美是真、善基础上的美。”

谈戏缘:从小演戏唱戏自编自导

近日,在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闭幕式上,徐棻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一道,获颁2023年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戏剧)。《自在飞花——徐棻戏剧代表作》首发式,也是系列庆祝活动的重要一环。

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授奖词写道:“徐棻60余年的编剧生涯,贯穿了中国戏曲事业从复兴到繁荣各个时期,她始终高擎着‘全方位改革戏曲’的旗帜,勇立于‘探索性戏曲’的前沿,如今90高龄仍笔耕不辍,佳作频出。”

不过,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的徐棻,为何会走上专业戏曲编剧的道路?在新书后记中,徐棻道出了其中的来龙去脉。

早在抗战时期,还在重庆读初小的徐棻,就跟着从沦陷区来的语文老师,表演《放下你的鞭子》之类的街头剧。

“我家院子里涌来许多‘下江人’,他们每月要自娱自乐演一场京剧,于是祖母成了戏迷。”受其影响,徐棻从《苏三起解》开始,学会了清唱全本《玉堂春》《坐宫》及《贺后骂殿》《汾河湾》等旦角段子。

1949年年底,徐棻参军进入文工团,自编自导了话剧《归队》。“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胆子很大,水平很低。”后来在朝鲜战场上,她深受地方曲艺滋养,学会了创作并说唱北京快板和单弦,以及山东快书、凤阳花鼓、河南坠子、四川金钱板等;在北大读书期间担任学生会“地方戏曲社”社长,她又和同学们一起演出了评剧、越剧、川剧、黄梅戏等。

毕业后,徐棻被分配到四川省文化局(今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后来调入成都市川剧院(今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从事剧本创作至今。“我的感情,我的理智,我很多的东西,都和戏、和剧中人的命运在一起。”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