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草|清江一曲:故乡的竹林

2023-12-07 17:00:2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清江一曲

随着年岁的增长,故乡的记忆越来越模糊。唯有那房前屋后的成片竹林始终难忘,那可是我整个儿童、少年时代魂牵梦绕的乐园。

春天的竹笋

印象中的老屋,是几间破旧的茅草屋。因为时不时漏雨,父亲每年都要用夏天晒干的麦穗干去屋顶上对那些漏雨最厉害的地方进行修补。茅草屋后,是一片柏树林,再往前便是那郁郁葱葱的青翠竹林了。从山脚下一条清澈的小河边层层叠叠往上延伸生长,一团团,一丛丛,绵延不断,枝叶相连,像一个大家族,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春天到了,青翠欲滴的竹叶首先唤醒沉睡了一个冬天的竹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笋万笋冒出来。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后,各处竹林下面的土层里,不知不觉、陆陆续续冒出不少白白嫩嫩的小笋头,宛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渐渐地,小笋头越长越高,身上还披了一层一层黑白相间的的笋壳,雨后春笋就活灵活现地出现了。

到了春末夏初之际,妈妈带我们兄妹三四人,去竹林把那些长得太密太挤的小笋子用手掰或用刀砍或割回几大筐,回家后,剥去层层笋壳,露出白白胖胖的笋芯,再用井水洗干净,切成薄薄的小笋片,妈妈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玉兰片”。

在锅里放上油盐,稍加热后,直接倒入切好的玉兰片。经过几次翻炒,再加入切成条状的青辣椒丝。不一会儿,几盘香喷喷、脆生生的炒竹笋便端上了饭桌。炒竹笋白白嫩嫩,色香味美,入口滑脆,令人垂涎欲滴,满足了我们几个饿馋鬼的口福。

夏夜故事

最难忘的是夏天的竹林。

夏天到了,雷雨接连不断,竹林在风雨中摇曳。嫩笋陆续长高了许多,逐渐变成挺拔秀丽、修长纤细的竹枝,像亭亭玉立的少女,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相互扶携,团团簇簇。“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夏天的夜晚,爸爸、妈妈忙完一天的农活,吃完晚饭,带着我们到竹林边乘凉。微风掠过,竹叶悉悉索索如窃窃私语,阵阵凉意吹拂过来,缓解了一天的忙碌和劳累。蝉子在林间此起彼伏不停歌唱,像动听的交响乐伴奏,悠扬婉转,悦耳动人。深邃的夜空中繁星点点,像无数天真调皮的儿童在相互不停眨眼。一轮明月高悬,只露出半张美丽皎洁的脸庞,像在侧耳倾听人间的喧哗和秘密。

坐在簸箕里、竹椅上,70多岁的爷爷、奶奶慢悠悠地摇着蒲扇,仰望着无垠的夜空,给我们讲孙悟空大闹天宫和从梭罗树爬上月宫的传说。婆婆讲月亮那些美丽动人的故事时,还告诫说,小孩子不能用手指月亮,不然月亮婆婆会下凡间来割走我们的耳朵。大人越是这样讲,我们越是好奇,趁大人没注意,用手指了几下月亮,心里又紧张又好奇,睡觉时都放心不下,用小手紧紧蒙着耳朵,生怕月亮婆婆真的把耳朵割走了。

竹林鸟趣

转眼到了秋天,也是竹林最成熟茂盛的时候,故事也最多。

春天的竹笋已长成高大挺拔的竹林,竹竿像排排列阵的士兵,俯瞰着脚下的花草树木、禾苗鸟兽。密密麻麻的竹叶由青转绿,厚厚实实,随风摇曳。成群结队的斑鸠、喜鹊带着一家老小,飞来林间竹枝上,开始修房造屋,几天工夫就出现不少鸟巢鸟窝。

趁着鸟爸、鸟妈外出觅食的机会,几个小伙伴身轻如燕地爬上竹梢,摸出鸟蛋,或捉下几只毛茸茸的张大小嘴嗷嗷待哺的小鸟。鸟爸、鸟妈飞回来,发现异常情况,围着竹林上下翻飞,不停吱吱喳喳,大叫不停,像在怒吼:“谁动了我的宝宝?谁带走了我的孩子?”

因为小鸟很多,我们还用一个大簸箕放在竹林边或院坝里,抓几把玉米或麦子放在上面,把一个筛子斜放在簸箕上,人隐藏在房屋里,用一根长长的绳子牵住筛子,拉开一定角度,使簸箕和筛子像一个张开的大口,一个诱人的陷阱就这样做成了。

不一会儿,有饥饿贪吃的小鸟飞来,主要是麻雀、黄鹂。小家伙们开初还是很有警惕性的,后来东张西望、小心翼翼地走入陷阱。这时,再耐心等待,又有更多小鸟以为没有危险,走了进来。突然放下手中的绳子,筛子一下子盖了下去。除在边沿处几只反应最快的小鸟惊慌失措逃走外,其余贪吃的小鸟全被盖在簸箕与筛子里。我们高兴不已地把簸箕端到床上,拉好床罩蚊帐,揭开筛子,再一只只捉住惊慌飞扑的小鸟玩耍,一次能捉五六只甚至10多只。

随着竹笋的生长,会出现以吸吮竹液为生的笋子虫,像蜻蜓和蝉子般大小,胖胖的、黄黄的,一点都不令人害怕。笋子虫全身嫩黄相间的颜色与竹叶很是协调,长着一个长长的像剑一样的坚硬的嘴。它们常常趴在竹枝上,把嘴插进竹竿里,像啄木鸟趴在树上啄虫一样,吸吮竹竿的琼浆玉液。

我们蹑手蹑脚地走到它身后,待它反应过来但还来不及拔出长嘴时,就被我们捉住。捉来的笋子虫,被我们放进厨房灶孔的火灰堆里,一会儿就烧熟了,然后剥出香喷喷的虫肉,入嘴即化,可口极了。

冬日暖忆

冬天到了,印象最深的是竹林里时常寒风怒号,涛声阵阵,但竹子依旧迎霜傲雪挺且直,大雪压顶不弯腰。

竹叶成了牛羊过冬的最好草料,地上的竹叶、竹枝、笋壳等成了生火做饭的燃料。笋壳是妈妈给我们做新鞋的重要材料。每年当新竹长到一定时候,就会脱下一层层笋壳。母亲将它们从竹林里收回几大筐,那些劣质的、不成型的,连同竹叶烧火做饭。形状完好无损、颜色明亮光滑、质量厚实结实的笋壳,先抹掉笋壳背上厚厚的绒毛,把笋壳压扁压平整,再比着家里大大小小10多口人的脚掌大小,剪成大小不同的鞋底模样,再层层叠叠垫上母亲平常收集保管的各种旧布巾旧棉花,一针一线地扎成结实牢靠的鞋底,配上做好的鞋帮,一双崭新的布鞋就做成了。

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冬日寒夜,我迷迷糊糊从睡梦中醒来,从门缝中看妈妈还在忽闪忽闪、昏暗摇曳的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地扎鞋底、上鞋帮,心中充满了感动和忧伤。每人过年才能有这么一双新鞋,每次穿在脚上,便想起妈妈在油灯下辛劳的身影,就备加珍惜和爱护新鞋,尽量让其能多穿一段时间。

每年临近过年,爸爸到竹林挖出竹疙瘩,堆放在院子一角,让其晾干晒干后,等到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烤竹疙瘩火,通宵守岁。竹疙瘩火不仅经久耐烧,更是无烟少尘,火光明亮,温高热强,最受欢迎。

竹器万千

儿时的竹林还有很多故事,更难忘竹子一身都是宝。除前面说的美味可口的竹笋,还有竹竿。

竹竿的用处就更多更大了。每年成捆成捆砍下的成品竹子,有的被扛到市场上销售,是家里一笔不菲的收入。还可以做成竹筏,扛到河里漂流,当做水上运输工具,或当成渡人过河的小船使用。

同时,请来篾匠师傅,用锋利的蔑刀剖开竹竿,再根据需要剖出宽窄厚薄不一的一层层青蔑和黄蔑。最好的第一层青蔑和二层次青蔑,分别编制出撮箕、簸箕、筲箕、蒸笼、背篼、锅盖,以及竹帘、竹筐、竹篮、竹床、竹桌、竹凳、竹椅、竹耙、竹筷子、竹扇子、竹席子、竹筛子、竹棚子、竹房子等等。

印象中,农家生产生活中的一切农具、工具、物品、用品等,都可以用竹子编制而成,并拿到市场上卖成钱,或换成其他需要的物品。记得儿时从读小学到初中,基本上都是靠家里卖这些竹子和竹子制品来缴纳学费和生活费的。

除一、二层青蔑使用外,剩下的三层、四层黄蔑及竹渣、竹纸屑,便放入水池泡软泡化,最后打成纸浆,做成草纸,特别吸水、透气、耐磨。我从小就用这样的草纸本读书写字,又便宜又实用。

竹竿还可制成二胡、风琴等乐器,特别是从小吹过的不少竹笛,那悠扬婉转、清脆悦耳的笛声更留下了深刻印象。竹叶还可以做蓑衣、斗笠、扫帚、拖帕等,也是喂猪喂牛喂羊等家禽家畜的上等饲料。

正如苏东坡所感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君也。”“宁可食无肉,不可饭居无竹。”是对竹子一身是宝的完好写照。

诗意情怀

后来,我读书上学参加工作,走出故乡的竹林,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时时没有忘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一草一木,特别是那些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还有就是这魂牵梦绕的竹林。

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特别喜欢写竹的诗和画竹的画,竹子的品格、竹子的气节、竹子的风尚,无一不是文化、性情的象征:纯洁、高雅、虚心、有节、刚直不阿、宁折不弯……人生贵有胸中竹,一枝一叶总关情。

无论是司马迁《种竹斋》中“吾爱五子猷,借宅亦种竹。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雪霜徒自白,柯叶不改绿。殊胜石季伦,珊瑚满金谷”的生动描述,还是李白笔下“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的青梅竹马的美好场景,以及白居易“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当家美事堆身上,何啻林宗与细侯”的动人画面,无不常在心中萦绕徘徊,融化升华。

同时,我常常爱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尚虚心”“岁寒三友松竹梅”“梅兰竹菊四君子”等古人咏竹赞竹的著名诗句和美好故事修养自己、激励自己,以竹为范,立竿树人,德润心田,满满的家国情怀充盈于胸,也是人生与竹结下的不解之缘吧!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