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万千气象 在成都作家笔下涌现——2023年成都散文创作年度报告|文学备忘录·2023成都篇④

2024-01-19 09:35:1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朱晓剑

2023年,成都散文创作取得丰硕成果,作家们在不同的题材领域发力,创造出独具风格的成都散文。这些作品视角各异、格局恢宏、内涵丰富,呈现出成都这座城市的精神与气质。

现实题材创作多样化、主题写作深度化、城市生活丰富化、生态散文多元化……通过这些系列的关键词,可让我们看到成都散文创作的多面体,由此形成万千气象的成都散文魅力。

城市风景

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成都人的幸福指数,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科幻大会的举办,都为成都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此,2023年,成都散文作家从不同视角描绘成都这座城市的风景,给人万千气象之感。

大运会成功举办,带动体育文学的创作。杨不易《跑起来吧》(成都时代出版社,2023年11月)即其中的代表。这是一个晨跑爱好者的跑步心得。内容摒弃过于高端和专业的跑步指导,着眼于普通跑步爱好者群体,讲如何从零开始跑步,如何进阶到日常跑步的节奏、速度和距离,偷懒中断后又该如何重启,晨跑爱好者为什么不建议去跑马拉松,为什么不必纠结于高端装备和专业训练……全书均为接地气、可实操的经验和方法,对晨跑爱好者极具参考性。

成都是首个“书店之都”,关于书店故事、全民阅读也一直是成都作家创作的题材。朱晓剑在《青年作家》第五期刊发《在成都逛书店》后,推出《我在旧书店等你》(金城出版社,2023年10月),即作者在成都多年逛旧书店的成果。由此可看出,成都旧书店、旧书摊有着怎样的迷人风采。

生活美学在成都无处不在。冯晖《成都街头美学》(成都时代出版社,2023年9月)以成都城市建设为例,从街道、围墙、转角、小亭、小桥、天桥、小游园、特色小店、街头小摊贩、露天菜市、街头茶铺、公厕等与普通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12种街头景观、公共设施入手,剖析成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街区打造、城区改造,以及资格老成都的日常生活等,多角度描述成都的细节之美、匠心之美,让读者可以更深刻地领略成都的城市美,感受资格成都人的生活美学,认知城市街道组成元素中每一样事物背后所蕴含的知识、美学及历史文化。

在地文化凸显出地方特色。傅全章《东阳流韵》(北方文艺出版社,2023年3月)是以龙泉驿为背景创作的散文集。印子君评价说:“傅全章散文作品的最大特色,就是本土、本真、本色、本味。他是土生土长的龙泉驿人,乡村的成长和劳作经历,造就了作家朴实、真诚、善良的品质。”

散文对“国潮”的关注呈现出深度与广度。何民《手艺的温度》(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3月),14篇专访实录,以二十四节气入手,探寻现存12种珍贵技艺,从人文角度撰写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记录四川传统文化“手艺的温度”。

区域写作也可呈现大千气象。李志能长期以居住的郫都为写作方向,《酸辣情缘》《老街的背影》《望丛夜荷》《给老婆买时装》《陪老婆打牌》《吃麻辣烫的岁月》等作品既有生活故事,也有美食文化,郫都生活就这般呈现出来。居住在金堂的杨力、李刚明,散文多关注生活小事,尤其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在他们的笔下,以不同的格调呈现,让我们看到金堂生活的烟火气。

天府文化

根植于成都的散文作家自然对天府文化的倾注最多。三星堆持续升温,不少作家介入三星堆文化的探寻。林赶秋《三星堆•神话诞生之地》(成都时代出版社,2023年3月)通过整理、阐释与三星堆及成都相关的神话与传说,结合相关史实,以独特视角,巡礼成都城史市井气外奇诡瑰丽的一面,见证成都从蚕丛之国到天府之国的华美蝶变。这部作品还将在加拿大推出英文版。易旭东《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中国工人出版社,2023年11月)讲述三星堆城、金沙城3000年前的历史,书中既有严谨的历史考据,又有作者充分、大胆的想象。

三苏文化,近年来成为天府文化的热点之一,成都作家多有涉足此话题写作。2023年被评为“四川领军作家”的蒋蓝,其《苏东坡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6月)以开放式辞典写作方式,以苏东坡人生轨迹为线索,用86个词条,完成对影响苏东坡一生的重大事件、重点地缘等内容的工笔式描摹,并结合对宋代历史文化的赏析,用大量史料和文学性语言,忠实而生动地叙写东坡一生,力求对苏东坡进行另辟蹊径的深刻解读。同时,苏东坡的人民性,并不局限于中国,而是延伸至世界的范围。在《苏东坡辞典》中,蒋蓝多次引入西方作家、诗人、哲学家对苏东坡哲学、美学、艺术立场的阐释,展现一个“世界的苏东坡”,形成穿越时空的共鸣和对话,为解读苏东坡打开全新视角。

张花氏《是父是子——三苏家风家教》(四川文艺出版社,2023年10月)关注三苏家风,结合文献史料,列举诗词书信,以散文形式生动再现父母与子女间的舐犊之情、兄弟姐妹间的友爱互助,通俗易懂,兼具文学性与教育性。

成都作家也在持续就《诗经》话题进行书写。林赶秋《诗经名物志》(成都时代出版社,2023年9月)以《诗经》记录的器物开篇,继之以人物、食物、动物、植物,将上古诗歌、生活与现代见闻、科学常识、考古成果融为一炉,用知识随笔的形式趣说中国经典,让先秦和当下沟通、对话。孔子曾教人通过《诗经》“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名物志》则更进一步,希望能引导读者通过《诗经》认识更多人物、器物、动物、植物、食物。许永强《诗经》植物写作,有望在2024年结集出版。

庞惊涛的散文兼具生活美学与历史文化的融合,故在成都散文作家的创作中,具有鲜明特色。《安仁轻食记》《清邻与亲邻》《李心传:史家精神,正气蜀川》等都各有风味。同时,凭借散文《凡人之碑》获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散文奖。

9月,郫都区作协组织全国知名散文作家,从不同视角书写望丛祠往昔,结集为《穿过望丛祠的红门》,将在2024年春出版。作家向思宇以郫都历史人物为题材,先后发表《走在李冰前面的人》《千年扬雄》等作品。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作为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持续引起作家的关注。与传统乡土文学相比,今天的乡土散文不仅在于怀旧,更在于呈现乡村的新气象。正是基于这个理由,让我们看到作家们对乡村振兴的书写,既有时代性,又有历史厚度。在青白江区担任村党委书记的廖兴友,以《春志》(四川文艺出版社,2023年8月)记录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与观察。这种观察与采风创作迥异,是通过经年累月观察后的记载,有着别样的深度与广度。

更多作家通过散文呈现成都的乡村振兴蓬勃发展之势。蒲光树的《菜花香,菜籽肥》获第十届冰心散文奖。该文从描写春天里的油菜花入手,真实反映了大邑在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取得的成绩。陈美桥《爷爷是个老羊倌》讲述的是金堂黑山羊养殖,走向和美乡村的故事。宋扬《战旗村喜焕新颜》描述郫都区战旗村的发展,“锦江绿道”在田野蜿蜒伸展,犹如一条轴线,串联起一幅田园图。

点滴乡村事,汇聚发展潮。杨力《老家的村史馆》“装着老家的过去,也装着老家的未来,还装着每一个游子对故乡的永久惦念与牵挂”。宋扬《古镇新貌》通过对黄龙溪古镇的书写,认为古镇的开发与保护两者并不矛盾,从而让古镇焕发新活力。

诚然,乡村振兴是一个大课题,通过散文表达乡村振兴,成都作家一直在探索。

生态散文

生态文学近年来颇受关注,各地作家纷纷撰写生态文学作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2023年5月,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协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更多优秀作家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一线,以优美的笔触描绘美丽中国建设新画卷,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内涵,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以文学作品陶冶情操、洗礼思想,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让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以文学助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在此背景下,成都作家纷纷加入书写生态文学的行列。市作协与市生态环境局合作,推出凸凹的《一个人的西岭雪》、贾煜的《一粒沙的花好月圆》、蒋林的《在城东》、许永强的《濯锦江边天下稀》、林赶秋的《岷江与都江堰:水润天府几千年》、凌仕江的《锦瑟蛙鸣》、杨虎的《江安河边种花人》、朱晓剑的《湖居闲事记》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视角洞悉成都生态文明的变迁,书写成都生态篇章。

发端于2021年的“双城绿动话发展 川渝作家环保行”联合采风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届,从多点并进掠影式行进到深耕稻城一地开展沉浸式体验。章夫、凸凹、骆驼、蒋蓝等作家参加活动,写出了一大批关于生态的散文作品。

10月20日至26日,由四川经济日报社和五粮液主办的“大江之韵·探寻岷江”主题调研采访活动,从海拔3727米的弓杠岭启程,调研采访团一行亲历雪山草地的凛冽、见证天府之源的恢弘、追寻三苏故里的气质、触摸千年古刹的禅意……凸凹、蒋蓝、李银昭参加相关活动。活动成果有蒋蓝的《在野性之水与人文之水的融汇处》、凸凹的《岷江行》。

2023年,成都作家在报刊发表生态文学作品数量众多,这些作品包括蒋蓝的《雪豹回望达古冰川》,通过雪豹写达古冰川的自然生态;卢一萍的《对河流的认识》,写故乡南江的前世今生,既有历史的沉思,又有现场的感受;凸凹的《乡村味十足的桤木河》,聚焦崇州乡村振兴中的桤木河;陈新的《锦城花满》,写出成都的公园城市之美,《塞外西子》写出乌梁素海的神采;杨虎的《在金川的天空下》,写金川的乡村振兴;曹蓉的《呼吸的风景》《西羌叙事:禹的背影和萝卜寨》《蓝天下,那些有着斑斓色彩的碉房》《寂静的吾查寺》《两座滕王阁的寂寥诗篇》《行走在云朵下的牦牛》等作品。曹蓉散文集《那边的香巴拉》获四川散文奖。

同时,市作协组织30多位作家、诗人,为阿坝建州70年撰写《成都作家眼里的阿坝》一书。作家们通过不同的生态、人文故事,讲述阿坝的“历史大变局”,作品受到阿坝文旅局的好评。

阿来在《收获》开设“万物生”专栏,出版《西高地行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3年5月),收录阿来于2011年后创作的9篇长散文。多年来,阿来用脚和笔丈量世界,认知内心。他攀行在雪山之间,仰望苍穹,俯身凝视花草生灵。阿来曾说,行走与写作是他的宿命,于是有了这部行走笔记。从四川到西藏、云南、贵州、甘肃,阿来写大地、星光、山口、银环蛇、野人、鱼、马、群山和声音,完全去除了多余的神秘,但又不忘把读者引向广阔的精神空间。同时,作为植物学的痴迷者和博学者,阿来在所有文章中无一不聚焦花草树木。阿来说:“我是一个爱植物的人。爱植物,自然就会更爱它们开放的花朵。”在《西高地行记》中,每到一处,都有繁花盛放。

学者刘军在《生态散文的边界》一文中表示:“生态作为前缀,构成了生态散文的关键词,即生态散文对作家主体提出了应然性内容。这意味着在进入生态散文写作之前,作家必须拥有生态自觉的观念,而生态自觉包括几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敬畏生命的写作伦理的确立,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视角,生物圈观念下的生命共享主义和平等精神。因此,生态散文并非在散文作品中强植生态主义观念,观念植入的形式为宣传片和标语所有,而文学的形式则有着其独有的内容属性。”

无疑,生态散文在成都作家的笔下会越来越多地涌现。这不仅可看出作家的关注点,也见证了作家对生态文明的思索。

女性散文

近年来,成都女性散文写作大放异彩,不同风格的散文给成都这座城市定格,雕刻岁月中的亮色。用摄影师迟阿娟的话来说,就是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烟火”。

洁尘的专栏文章虽然多数是写异域风情的,却是带有成都风,在舒缓的笔调中将异域风情一一展开。

心岱《我在人间折花寻味》(华龄出版社,2023年8月)记录的是一个普通却“另类”的全职太太。在做一个“资深煮妇”之余,她在自己的兴趣里怡然自得,读喜读之书,写爱写之字,算不得文人,却把平淡的生活过出了诗情画意。本书是关于饮食、读书、旅行及记录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随笔。

盛红《芳踪集》(北方文艺出版社,2023年3月)集纳近20年里部分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去过的不同地方,有城市有村庄,有他乡与故地,有叙述有歌唱,有哲思有考量,还有诗和远方。天地之间,点点芳踪,却初心不改,始终在路上,记录下使心灵丰盈的点滴。

罗鸿《烟雨塔影》(杭州出版社,2023年6月)讲述杭州所辖13个区(县市)的30多座古塔的历史故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发掘其中的思想内涵。

缪英《地灵人杰都江堰》(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9月)是作者历时5年采访收录的都江堰多行业代表性人物事迹集。这些来自不同行业的代表性人物,如同都江堰这片土地一样,具有坚韧、务实、奉献、创新的精神,用勤劳和朴素,在各自领域奏响了一曲动人的弦歌,组成川西坝子独特而蔚为壮观的人物群像。

刘馨忆的《时间的味道》获得第十届冰心散文奖,该作刊发于2021年7月28日《四川经济日报》;《火的三种表达式》写出乡土的温情,《当金沙江流过宁南》关注宁南的经济与生态的发展。

杨小云《成都肖家河农贸市场的叫卖声》发表于《十月》2023年第6期。

更多女性散文家活跃于报刊,如王鹤的历史文化散文优雅美妙,杨庆珍书写大邑历史文化、美食散文的作品,陈美桥的美食散文独具魅力,文君的散文写作题材丰富。

故土之思

乡土是作家最念念不忘的地方。通过乡土风物的书写,这种重返,让作家们一次次抵达心灵的故乡。蒋蓝《西南风物笔记》(安徽文艺出版社,2023年12月)主要描述的对象为川藏一带的物事,作者以脚步丈量川藏大地,漫步川藏的文化之旅,穿越古今的历史远行。

杨献平持续在散文领域耕耘,发表散文多篇。《故乡慢慢明亮》(中国工人出版社,2023年10月)以熟悉的笔触,再次塑造南太行的文学景观,用温润、宽厚、包容、悲悯的情感寄寓,书写当代中国北方乡村自然物候、文化传统,以及纷纭多样的世道人心和时代背景下乡村变迁痕迹。同时,凭借作品《中年纪》获首届朱自清散文奖。《张骞的道路:从西安到敦煌》获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同获该奖的还有杜阳林的《野棉花山》。

马平在《解放日报》刊发的《灯花》《窗花》《稻花》写故土风物的一组专栏文章,让读者看到马平写作的另一种风格。这里不仅有故乡忆念,也有缅怀的深意。

蒋蓝《三片落叶》发表在《人民文学》2023年第8期,是一篇回忆母亲的深情之作。在文章中,作者创造了一个情感寄存的平台和方式。因此,落叶已不是寻常所见,而是被赋予特定的意象,其中不乏象征的意义、思辨的色彩。落叶的隐喻准确而形象。

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两位成都作家获得散文奖。庞惊涛的《凡人之碑》书写乡间的人情世道,丰富厚实,意味深长;李银昭的《看雨》聚焦对童年的情思与思考,形成一个有声有色的别样世界。

姜明相继发表《三叶草,四叶草》(《美文》2023年第1期),《悲欣交集——王铎的人设突围和笔墨狂欢》(《北京文学》2023年第3期,《散文选刊》第7期选载),《汉字的荣光》(《美文》2023年第10期,《散文海外版》第12期转载),《清欢四题》(《滇池》2023年12期)等。在姜明的笔下,故乡的深情来源于对故乡的爱。

凌仕江的《沉默的故乡沉默的人》《微尘大地》等作品通过对故乡的细致描摹,让我们看到作者对故乡荣县的过往、童年的记忆。在对往事的追忆中,凌仕江完成了对故乡的形象塑造。

故土之思,呈现出了成都作家的乡土情怀。

结语

罗伟章在《散文的门槛》中说:“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才识,作家的胸襟,作家的洞察能力和语言能力,特别是作家自觉的自我审视,都会生成文字的宽度和厚度,让人情动于中,思沉于内。”诚然,散文创作是一门不断精进的艺术。只有蕴含巨大精神力量的散文作品,才有可能获得广泛的共鸣与共情。

成都散文在2023年继续精彩纷呈,再现包容万象的魅力,在延续天府化的根基上展望未来。虽然如此,也存在着些许不足,如主题创作方面,反映成都城市变迁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一些;发表与出版方面,作品的发表、出版数量上还与散文大市相比较有一定差距。随着散文创作的持续深入进行,成都散文必将经历从高原到高峰的过程,将在未来迎接更为绚烂的发展时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