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东:在金牛想到成都|原上草·行走金牛⑲

2024-01-17 11:05:3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编者按


2023年12月9日上午,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获奖作家与“金牛·川观文学季”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颁奖典礼的部分特邀嘉宾,前往成都市金牛区永陵博物馆、成都露天音乐公园等地采风,近距离、多视角、沉浸式地感受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现代活力。川观新闻人文频道特选发部分采风作品,以飨读者。

周维东

对一个外来人来说,成都这座城市不能说不熟,但具体到细节又是陌生的。2009年,我来成都工作,细数也有15年了。平时活动的主要区域,是围绕工作单位的武侯和双流,别的地方也不是没有去,但多是路过。作为文史工作者,专门去成都的历史古迹访古,如永陵、金牛道,也算是分内之事,但为了买房、成家、养娃一古脑儿的琐事,感觉一直匆匆忙忙。当然,还有一种心态,感觉四川、成都就在身边,很多地方只要想去便唾手可得。经常有朋友问我,身在四川,是不是九寨沟已经去厌了?殊不知,我一次也没去过。

这么说,并不是说完全不了解成都,毕竟到成都也是选择的结果,现在说自己是成都人,内心也很坦然。2009年博士毕业四处求职,也感受到很多城市不同的气质,说成都最心仪,决不是虚言。当时到各个城市,颇有点相亲的意思,绝不为高楼大厦、流光溢彩所迷惑,重点考察适合生活的栖息之所。直白点说,就是看看有能消费得起的地方,有没有品质,有没有味道。成都具体是什么打动了我,记不起来了,可能是适中的房价,可能是令人垂涎的美食……但记忆犹新的是放松,走在成都街头,就像走在家乡的田间小路。

工作后,武侯祠、宽窄巷子、春熙路,一众著名的景点都陆续去过,但并不是我感受成都的起点。在我心中,类似位于金牛区的永陵和成都露天音乐公园,代表“老成都”和“新成都”感受起点的地方,是望江楼公园和三圣乡。

望江楼公园在我工作单位四川大学东侧,出门移步便至,其中竹林遮天蔽日,市井气息浓郁。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隆冬时节,竹林下总是坐满了人。有专门喝茶的,有谈事的,也有专门打牌的,采耳、按摩、推销小商品的人穿梭其间,大家以此为生又自得其乐。我在这里学会的一件事情,就是坐茶馆。从坐得住,到乐于坐,再到后来,外地朋友来了,拉他们来坐,我与成都开始融汇在一起。

在我刚来的时候,锦江区的三圣乡是一个新兴生活区,当时是成都的一张名片。三圣乡的“五朵金花”有着诗情画意的名字,据说一众文化才子为它都贡献了智慧,其中不少是熟识的人。因此,去三圣乡有点去朋友后花园的感觉。

三圣乡主体是农家乐,中间有一些卖花草的集市。农家乐包含喝茶和餐饮,有一个园子,依托田园或花草,营造一点朴素的诗意。前来消费的人,追求的也是这里的田园气质,再就是花费便宜。10多人来三圣乡,先去户外的田野走一走,接着喝茶打牌闲聊,然后吃上一桌味道不错的农家菜,离开时不忘买些花草,一天时间,花费不过三五百元。

三圣乡的噱头,是那些隐藏其间的美食。传说哪家的凉拌鸡做得好,哪家的肥肠很好吃,便一路踏雪寻梅。最终找没找到并不重要,但让来访的兴致备增。欣喜、失望、意外、失落,都是常有的感情,这也让人对三圣乡的感情变得复杂。

对成都最初的理解,就是这样形成的。就是这样一些感觉,牵引着我,让我对成都的感受不断强化、丰富,最终非常确信成为成都人。也因为这样一些感觉,让我对成都的理解,始终片面而肤浅,也时时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陌生。

这也让我想到了川观文学奖的“川观”二字。四川日报文学奖更名为川观文学奖后,仿佛一下子打开了新的空间,让人浮想联翩。颁奖礼上,一众颁奖嘉宾不约而同讲述了自己心目中的“川观”。

阿来从唐诗中的金牛道谈到四川的江河,让人看到在四川观天下的雄心与可能;李敬泽则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谈起,让人看到“川观”超越地域的永恒价值。“川观”的美妙,是让静态的“川”和动态的“观”融汇在一起,“川”是“观”的起点,也“观”的终点。起点不同,终点当然不同,其中便包罗万象。

作为一个外来的成都人,“川观”让我想起的,是李敖所写的那首歌词:“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别人的爱情像海深我的爱情浅。”当然,它也可以是另外的样子:“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这是现代人对爱情的态度,那也是一种“川观”的方式。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