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摄影 李强
冬寒虽在,春风将临。
1月13日,农历腊月初三。文坛巨匠、革命家马识途110岁啦!四川日报作为唯一受邀媒体,记者以朋友的身份,前往马老家参加聚会,独家全程见证“打平伙”的生日宴。马老精神矍铄,喜笑颜开,跟朋友们说文解字,吟诗作赋,忆往日,颂今朝。
一大早,记者就带着刚刚出版的《四川日报》赶往位于城西的马老家中。今天的《四川日报》用一个整版报道了马老迎来110岁的盛事,并向马老致以最真诚的祝福。
马老家中,笑语欢声。马老的好友、著名作家李致,著名文化学者、口述历史专家章玉钧, 《科幻世界》杂志社首任社长杨潇,作家、评论家朱丹枫,中建西南院离休干部肖林等欢聚一堂,饮茶谈天。
马老和好友们欢聚一堂
老友们纷至沓来,马老开心不已,挥毫泼墨写下:“赠诸知己 君子之交淡若水,知己相得视同怀。”众人一字一句念出,掌声四起。席间,众人还拿出了马老老家重庆忠县发来的贺信,将美好的祝福转述给马老;17年前聘任马老为“阆中荣誉市民”的阆中市也发来了贺信,追忆马老对一座城市的关怀,感念马老的深情厚谊……马老认认真真地倾听,连说:“好,好,谢谢。”
在古体诗方面颇有造诣的马老,写下《马识途110岁自寿》。茶话间,好友们争相朗诵,气氛热烈:百十高龄正自诧,至友祝寿来我家。风雨同舟岂能忘,沧桑历尽惊白发。壮岁同许孺子牛,老来自诩识途马。终身成就乃过誉,百年巨匠未自夸。拂尘开卷温旧籍,著书立说愿尤赊。犹记名师讲根由,说文解字读龟甲。七八挚友醵饮乐,百十寿星喜无涯。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马老的谦逊睿智,乐观大气。
当记者将当天的《四川日报》送到马老手中,马老激动地打开报纸,一眼就看到了最大的标题《马老,110岁生日快乐》,当即乐开了花。拿起放大镜,一排一排地仔细阅读,开心地说道:“感谢四川日报,还给我整了这么大一版啊!做得好!写得好!”在记者未到之前,马老与好友们就已经在网上阅读了这篇稿子,都点赞真情实感,十分动人。记者带去的《四川日报》,马老亲自留下一份,郑重地打开放在书桌上,多余的几份被好友们一抢而空,大家都说一定要留下这份珍贵的记忆。
四川在线记者和马老合影
马老的女儿马万梅忙前忙后地张罗着中午的“打平伙”,看到她进来,马老兴奋地招呼大家:“走!吃饭!吃饭。”然后利索地穿上外套,戴上帽子,坐上轮椅,像个孩子般开心。
“打平伙”的聚餐设在小区的食堂,好友们漫步前行,在台阶处来了个大合影。当天的菜品都非常家常,萝卜羊肉、菌汤圆子、清汤鲈鱼、耙耙菜……记者好奇地问马万梅,今天怎么没有马老喜欢的咖喱菜,马万梅笑道:“他又换口味了,现在喜欢吃辣!”但是考虑到健康,餐桌上并没有出现重口味的菜品。
马老和亲友们合影
好友们围坐一桌,马老与李致相伴而坐,俩人不时交谈,说不完的话。像这样愉快的聚餐,马老与好友们已经坚持了十余年,今年的天寿更是意义非凡。好友们纷纷送出祝福。
章玉钧感言:“每一年聚一次,叫'打平伙',这可能是第十一二年'打平伙'了,我希望这样的聚会还能长长久久延续下去,我们相信一定能再来,还有更多的聚会。祝他长寿健康。”
肖林深情回忆与马老的点点滴滴。她说:“马老有一天告诉我,他第一次看见我是哪一年,我完全不记得,马老记得清清楚楚,他说是1954年在重庆的两路口,但是他说了一个细节我觉得是,虽然我不记得了,但是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他说我那个时候准备到清华读书。”
马老和好友们围坐一桌
杨潇特意从北京飞回成都,赶来参加这次聚会。她激动地说:“今天参加马老的110岁寿辰,感到非常荣幸,马老不仅是革命家、文学家,同时他是我们《科幻世界》的坚定支持者,他是科学与文学结合的倡导者。”
李致讲述了他与马老之间很多有趣的往事:“他说过几次‘知我者,致公也’。当我70岁人家叫我‘李老’的时候,他就笑'你不能叫‘李老’,所以他叫我‘致公’。他既是我的领导、老师,又是最好最好的朋友,祝马老110岁大寿,我们希望马老继续前进,年年添岁。”
下午一点过,聚餐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好友们依依不舍,期待再聚首。
马老回到家,小憩了一会儿之后,起身到书房开始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送来的一方印“守朴归真”。整方印,采用的是九叠篆宋代官印形式,马老拿着放大镜,带着记者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认,看了半天,他笑着说:“这个篆得太多了,一层一层的,还差点认不出来。”再看了一会儿,马老说:“嗯,看出来了。这个归字,还是繁体的歸。”
陪着马老到下午5点,记者起身告别。这时,马老的晚餐时间到了,家人端来了饭菜,马老一看,大声说:“我的生日蛋糕呢?我要吃蛋糕!”中午尝过蛋糕的马老,心心念念地还想再贪个嘴,这模样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继108岁、109岁的“福”字限量版复制品赠予川观新闻读者之后,今年,川观新闻再次获马老授权,联合成都诗婢家美术馆制作110张“福”字,110张“寿”字,免费送给220位幸运读者,将这份“福”气和长“寿”传递给更多的人。
快来看接“福”迎“寿”方式↓↓↓